我已授权

注册

这种银行的舒适区在地上三万英尺,地下一万米

2019-03-26 11:28:43 和讯名家 

  作者:王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

  前言:在美国,这种银行发展得很好,数量多,总体资产规模还很大,普惠金融的效果也还不错。但在国内,这类银行经历了2014年、2015年的爆发期之后,迅速降温,不负责任地总结起来,因为线下运营沉不下去,线上运营基本没有存在感,处在了尴尬的逆风期。我们或许会问,凭什么美国能成,我们就不能成?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基本事实……

  国内的社区银行不在舒适区

  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

  之所以提出社区银行,其原因之一就是希望社区银行能更直接地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把脚踩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路上。

  其实,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精神,鼓励中小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社区等领域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当初的银监会就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官网上发出的时间是2013年12月13日。

  随后的日子里,社区银行开始快速扩张。

  据界面新闻与2018年10月13日在《消失的社区银行》一文的报道中称,“自2014年2月8日,深圳市银监局首批渤海银行深圳蓝湾半岛社区支行开业至今,深圳市共243个社区银行网点获批开业。其中,2014年和2015年是社区银行新增数量最多的年份,分别新开104和107个。”

  不过一两年的扩张很快就到了瓶颈期。大家也是忽然间发现,明明能在美国人那边舒舒服服办业务的社区银行,到了国内却很难找到舒适区。

  界面新闻当初报道称,“到了2016年,情况急转直下,当年仅新设16个社区银行,2017年这个数值仅为13个。”

  既然发展得不好,那就先收手,等过了冰冻期再徐图之。据北京银监局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年,监管部门共对北京地区近70家社区支行批复终止营业。而截至2017年年末,广东银监局和上海银监局分别批复21家和14家社区支行终止营业。

  国内社区银行现状基本也就这样吧,但大洋彼岸的美国确实另外一番景象。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统计,到 2016年底总资产规模低于10亿美元(含)的银行共有5178家,占全部银行数量的87.57%。

  发展社区银行是一种普惠的手段,但也是经济利益相关,需要有盈利能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3月22日下午在“2019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就指出,为什么格莱珉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的是和平奖,而不是经济学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主要做到的是普惠层面的事情,而没有真正解决经济层面的问题。

  中国和美国真的不一样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社区银行发展的条件优越太多。

  19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发展社区银行了,长期的时间积累和用户习惯的培养,让众多美国人从小就意识到,金融业务可以直接去社区银行办理,而且历经上百年的经验摸索,没过社区银行已经在线下对社区用户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立体数据收集和分析,也就是传统大数据模型已经较为完备,这对他们拓展金融业务极为有利。

  有观点指出,社区银行的生存理念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点是了解客户,第二点是更了解客户,第三点还是了解客户。这是美国长期发展社区银行以来收获的果实。

  再者,因为美国社区银行以及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备,互联网金融对其传统金融的冲击没那么大,他们甚至不那么追求高效率。这也给了美国社区银行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

  反观国内,我们在提出发展社区银行时,互联网金融和用户的互联网理财习惯已经“飞”了好一段时间。特别是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物理网点的一些业务被替代率已经越来越高。

  从近几年各家上市银行的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银行的金融业务离柜率已经高达80%以上。2018年3月份,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600亿笔,同比增长46%;离柜交易金额达2011万亿元,同比增长32%;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已近88%,较上一年提升了3个多百分点。

  这个时候让社区银行带着一般的金融业务和传统网点竞争,和线上金融业务死磕,都不合适,毕竟和他们相比,社区银行可能连先天优势都所剩无几。

  因此,在国内,我们还没给出社区银行稳扎稳打的机会,金融线上化已经让社区银行失去了部分发展的土壤。

  哪里会是中国社区银行的舒适区?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一样,所以社区银行的发展必定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原理是一样的。

  起初的社区银行在理念上是没有错的,就是要将金融业务下沉到社区中,下沉到原来覆盖不到的区域中去,其原理都是从细节入手让银行业务去体贴客户。房屋租赁买卖、物业缴费、居委会活动、小夫妻房贷,老人的退休金计划,孩子的教育基金维护,社区银行都有条件知道一手资料。

  国内有些小区里甚至有一些花店、理发店,小卖部、小超市、餐馆等,他们有没有资金需求?能不能给他们贷款?这也是开展金融业务的一个方向,甚至是服务一些实体经济的一个窗口。

  做到这一点实在不易。在美国是花了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一道作业题,在国内想要短时间完成似乎没那么容易。但既然要做社区银行,那就免不了让自己下沉,下沉到地下一万米的地方,看清楚自己的客户,看清楚他们到底有什么需求,能不能为他们服务。

  另外,因为受到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影响,国内城市的“潮汐”现象较多。白天小区基本只有老人和幼儿,晚上年轻人下了班才回到小区。社区银行白天上班能营销的对象也基本只有老人。针对年轻人的营销,大多只能选择在周末,甚至晚上。

  可以考虑的是,调整银行工作作息时间,增加自己与用户接触的时间,甚至可以考虑将社区银行网点设置为临时的快递接收站,方便那些单身打工者或小夫妻,增加他们访问社区网点的概率等。时间久了,大家熟悉了,后面的业务自然也就好办理了。

  这只是沉下去的部分,而且能做的应该远不止这些,但不管怎么做,其目的就是要让自己深入到社区的地下一万米,只有这样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产生价值。

  除了沉下去,我们还是得升上去,毕竟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摆在那里,逆风期就不要逆潮流了,用户运营更不可能逆风玩耍。

  去年年底,某个知名公号负责人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大致内容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她靠微信社群运营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她的传统业务(微信公众号)。这也在侧面反映,线上社区运营的价值。

  社区银行不仅要在线下与社区用户有紧密的联系,还应该有线上运营的渠道。

  目前来看,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基本不会单独为某社区单独开辟板块提供定制化服务,一是因为社区银行的价值暂时没有得到放大,没有单独的社区服务专区;二是社区线上化运营的尝试并不多,而且运营难度较大,影响面较窄,十分耗费精力,风险也不太好把控,暂时没有特别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需要摸索。

  笔者以为,这种社群运营可以参考早期互联网BBS的模式来运作,当然,这不是说社区银行要去开BBS论坛,而是在服务架构上做相关参考,比如信息服务、线上社群活动,线上营销,线上激励等。

  让社群运营变得活跃起来,尝试多种模式可控、频次合理、活跃度高的社群运营,爬到地上三万英尺的距离,看清用户们的线上需求,用线上手段服务他们。

  “线下亲切,线上活跃。”这大概是社区银行寻找舒适区的两个方向。但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笔者也就是敲敲键盘,码码字),做起来难,毕竟这在社区银行的概念里,还仅仅是起步阶段,而往往起步阶段是极其艰苦的,何况这是要将自己下沉到地下一万米,还要上升到地上三万英尺的高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子银行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