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绿色金融:银行业推动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

2021-04-23 09:32:46 金融时报  杜冰

  “认真落实绿色金融要求,有效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强化绿色金融领先优势,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工行行长廖林在该行社会责任报告的致辞中表示。

  作为我国经济运行体系的重要参与者,银行业不仅承担着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责任,也承担着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责任。如何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一道必答题。

  从多家银行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银行业已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信贷投放、债券发行与承销、低碳运营等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多家行还对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进行披露,并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相关信息。

  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金融时报》记者据各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工行、农行、建行三家大型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过万亿元,分别为1.85万亿元、1.51万亿元、1.34万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作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2020年末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1.16万亿元。

  这些亮眼的数字背后,是银行业在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主动进行“绿色调整”的结果。据社会责任报告披露,2020年,工行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层对绿色金融工作统筹领导及协调推动,在原信用风险委员会承担绿色金融政策审议及协调的基础上,于总行管理层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成员部门23个,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工作的统筹领导及协调推动。

  “将绿色金融要求嵌入尽职调查、项目评估、评级授信、审查审批、合同签订、资金拨付以及贷、投后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坚持底线红线约束。”工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

  建行也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持续发力。在目标设定方面,该行将提高绿色信贷占比纳入年度信贷政策;在组织推动方面,将绿色金融业务目标纳入年度综合经营计划,并分解至各条线、各分行、各子公司;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资源倾斜保障力度,对绿色信贷相关领域业务增长需求予以优先支持;在督导检查方面,将绿色金融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纳入日常监测;在考核评价方面,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年度KPI考核体系,对绿色贷款项目新增经济资本占用给予倾斜,每年开展境内分行绿色金融推进情况评价。

  发挥桥梁作用实现“绿色+”

  “本行投产了公文、会议、用印审批等12项移动办公新应用功能;召开无纸化会议 445 次……”工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

  银行业自身运营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中银研究分析认为,相较于其他行业,银行业碳强度较低,通过改造绿色建筑、运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浪费、购买碳抵免额等手段,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结合低碳贷款、投融资组合等针对性措施,2050年之前甚至能够帮助客户实现碳中和。

  如今,各行都在降低办公能耗上做文章。建行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办公设施节能改造、推行无纸化办公、精准调控室温、科学用水用电、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有效降低办公能耗,连续5年年均用电量下降200余万度;农行上线“智能空间会议系统”,打造移动化、无纸化、共享化、场景化的新型办公模式,总部用电量较上年减少170万度,并制定了2021年能耗下降2%的目标。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优势,以“绿色+”带动扩大绿色金融的社会效应,也是银行业的发力点。

  以工行为例,2020年,该行承销与投资业务涉及的绿色债券品种已涵盖绿色金融债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等多个品种。同时,通过柜台业务销售渠道成功发售“应对气候变化”及“长江大保护”专题绿色金融债券,有效培育社会公众责任投资意识,助力扩大绿色金融社会效应。2020年,该行累计主承销各类绿色债券10只,募集资金总量180.43亿元,主承销规模47.34亿元;银行账户投资人民币绿色债券约12.59亿元,期末余额约216.89亿元,投资外币绿色债券等值2.07亿美元,期末余额等值3.64亿美元。

  “先行者”还在思考着如何引领全行业绿色转型。兴业银行近年来在监管政策建议、业内倡议引导、同业互助、国内外沟通交流等多方面推动国内绿色金融发展,促进全行业绿色转型。本着“融智、融资、融商”的合作理念,该行与贵州、浙江、江西、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吉林、云南9个省(区)签订绿色金融合作协议,总签约金额5700亿元。截至2020年末,已投放绿色融资4782.11亿元。该行还携手福建省内金融机构发起《福建金融业生态环境多方共治行动倡议》,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创新多方携手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银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针对气候变化议题设置了独立的章节讨论,并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风险措施。

  建行提出,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本行识别了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实体风险包括急性风险和慢性风险。转型风险即向低碳经济转型可能需要在政策、法律、技术和市场方面产生广泛的变化,进而满足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缓解和适应要求。”该行表示,针对气候风险影响相对突出的火电行业客户,开展了压力测试,结果表明该行业财务状况受碳交易因素影响最为明显,其信用评级和风险加权资产受气候风险影响较小,风险整体可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各家银行的环境信息披露还需进一步完善。

  “银行碳足迹的计算和披露也非常重要,未来也应该变成强制性监管要求。同时,还要披露银行和投资机构持有的棕色资产信息,即污染性和高碳的资产敞口,防范这些资产所产生的风险。”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