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金融业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 | 小编频道

2021-04-16 22:27:57 和讯名家 

  整理 | 愉小编

  参考 | 新华网(603888,股吧)、21世纪经济报道 等

  中国金融不良资产现况及前景如何?今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1年度《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对未来不良资产前景作出了判断。

  报告指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仍然面临挑战,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值得重点关注。

  金融业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

  Y

  报告显示,从年报披露情况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 由2019年486亿元升至2020年729亿元,增幅50%。同时期,房地产贷款余额由4.64万亿元升至5.17万亿元,增幅11%。

  此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 由2019年1.05%升至2020年1.41%,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出现“双升”。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渤海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升幅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根据报告,2021年信用违约风险最突出主体是民营企业与房地产企业。2021年宏观经济中主要“灰犀牛”式风险为地方城投平台违约、房地产企业违约, 而房地产与制造业为2021年不良贷款规模将显著增加的行业。

  《报告》称,商业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疫情时期商业银行对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2021年商业银行仍将承受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不良率上升和处置难度加大的压力,其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将更强。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最大。在各类因素和动机中,考核压力是影响商业银行选择处置方式的最主要因素,降低不良贷款率是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最主要动机。

  从新增投放来看,与2020年相比,2021年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将小幅增长,其中信贷投放增长最快的行业将是制造业,新增信贷风险最集中的行业将是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中长期来看,风险和收益难平衡是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规模将扩大

  Y

  资产管理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2020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资产包收购价格较2019年稳中有降,但与往年相比降幅收窄,部分不良资产市场较为活跃的地区存在资产包价格反弹的情况。

  “2020年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显著增加,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处置周期有所延长”,报告称,“与2020年相比,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适当加快处置进度以缓解来自资金成本、资本占用等方面的压力,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态度将更加谨慎,通过配资方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

  展望今年趋势,报告认为,不良资产2021年一级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疫情对不良资产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将逐步减弱,随着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不良资产市场成交规模有望保持相对均衡,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特点。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将较2020年显著增长。

  及时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更为紧迫

  Y

  信托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信托行业仍处于回归本源、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其发展既受到外部政策制约,又受到内部因素影响。下一步,信托公司需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能定位,发展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

  与2020年相比,2021年信托行业化解风险的紧迫性将更强。化解风险既要充分发挥信托公司自身能力,又要积极利用金融市场力量,也要合理借助政府与行业救助手段。

  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及服务商(含投资人)等第三方机构受访者普遍认为,2020年所在机构参与不良资产项目的整体规模小幅增加,预计2021年提供不良资产服务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团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中不良资产服务将主要针对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损失类不良贷款,东部沿海地区个别省份的不良资产服务业务机会将明显增多。

  此外,服务商(含投资人)受访者认为,2020年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收购不良资产的规模有所扩大,且其投资不良资产的主要动机是进行阶段性的增值运作。除盈利空间外,风险控制手段是其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

  现阶段,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种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疫情应对政策的逐渐退出,金融体系资产质量下迁压力明显加大,及时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和化解金融风险也更为紧迫。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