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保险业最“骇人听闻”的消息莫过于保险公司“关闭银保渠道”。作为多数人身险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渠道之一,关闭银保渠道,无疑等同于自断双臂,这还了得?
消息很快被证伪,真相是,只是部分险企暂停银保业务系统,以便按照“报行合一”的要求对系统进行调试,等一切准备就绪,银保渠道只会迎来更大的反弹。
所谓“报行合一”,其表面看来只是要求险企向监管报备的费用水平与实际执行的费用水平保持一致而已,杜绝“说一套做一套,实际考核又一套”,似乎要求并不高,但实际对于险企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因为长期以来,“报行不一”已然成为了保险业的常态,从“报行不一”到“报行合一”,对于险企而言,是一场涉及从行动到理念等方方面面的、触及灵魂的革命。
01
“报行合一”不是洪水猛兽,是寿险产品监管的基本要求
“报行合一”是近期金融监管总局针对银保渠道施行的重磅政策之一。8月2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部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保渠道严格执行“报行合一”政策。
根据《通知》,“报行合一”的核心要求就是各公司审慎合理地确定费用假设,细化完善费用结构,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产品,在产品备案时,应当按监管规定在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费用结构,并列示佣金上限费用假设、费用结构,并列示佣金上限。同时,各公司应据实列支向银行支付的佣金费用,佣金等实际费用应与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报行合一”并非一个新概念,一直以来都是保险监管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保险法》对此就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例如,170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同时,86条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精算报告、合规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必须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长期以来,“报行合一”也一直是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实施监管的最重要的抓手之一。例如车险领域,“报行合一”就是基本要求,其配合车险综改的逐步推进,最终取得了显著效果。
很多业外人士难以想象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人身险公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报给监管部门的定价假设,比如预定附加费用率,跟公司实际执行的费用支出,以及公司内部的费用考核政策,三者存在标准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报行不一”的出现。
三套数据三张皮,让人们难以看清人身险企发展的真实成色,成为人身险行业乱象滋生的最重要的温床之一,财务造假、行贿受贿、小账普遍、虚假增员、违规套利、退保黑产等乱象,乃至同质化竞争、手续费率居高不下等行业痼疾都能从中寻找到根源。
如今监管部门力推“报行合一”,其实就是通过维护数据的真实性,倒逼险企、银行合作“阳光化”,将一切费用摆到纸面上来,最大程度上杜绝各种乱象痼疾的发生。
“报行合一”是监管的意志,但同时也是行业的众望所归。此前,银保渠道虽然保持高速发展,但表面风光之下,手续费率的一路走高却令险企不堪重负。更重要的是,即便意识到了种种不合理之处,却没有险企敢于率先踩下“刹车”,因为在银保的江湖上,竞争的焦点就是手续费率,谁的手续费率低,谁就立刻失去竞争资格。
于是乎,银保市场上的诸多玩家犹如陷入囚徒困境,难以自拔,而此次监管部门力推“报行合一”之下无疑是给了他们重新调整再出发的契机。从“报行不一”到“报行合一”,对于险企一定需要经历痛苦的蜕变,但当下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02
调费率、控费用、差异化,人身险监管核心之一就是负债质量管理
“报行合一”的实质是要求险企控费用,而控费用,与调费率、差异化一样,都是管理险企负债质量的基本手段。实际上,抛开资产端,人身险监管的关键动作几乎都是在推进险企的负债质量管理。
1998年11月,原保监会成立,开始监管保险行业,其第一个壮举就是“调费率”。在这之前,人身险公司预定利率伴随银行利率一路水涨船高,部分保单甚至达到了8%-10%的水平,其后,银行利率又快速下行,导致部分保险公司出现巨大利差损。
为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1999年6月10日,刚成立不久的保监会即发布《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保监发[1999]93号),将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挽救行业于水火。
此后经过费率市场化改革,普通型人身保险法定评估利率调整为3.5%,为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普通型养老年金保险等保单的评估利率又上浮至4.025%。
2019年,资产端持续承压,在综合考虑市场利率未来走势、行业投资收益率等因素的情况下,彼时的银保监会于8月30日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182号),明确将年金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由4.025%下调至3.5%。
纵观国内人身险历史上的两次“下调费率”,每一次都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费率正式调整之前,人身险公司都是在抓紧时间“炒停售”;费率下调之后,人身险市场也毫无意外会进入一个调整期,伴随着保费下滑、报批产品以及调试系统等的焦虑;同样毫无意外的是,每一次调整期结束后,银保市场都会逐渐复苏,并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
近期,面对愈演愈烈的资产端压力,监管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也统统指向了“负债质量管理”,只是在“调费率”之外,又强化了另外一种手段,即“控费用”,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先是“调费率”,不仅将普通型产品的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0%,此外,还要求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目标是不超过4.2%,保底收益不得高于2%。
再是“控费用”,通过严格落实“报行合一”,根治费用乱象,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负债质量。
针对数据的真实性要求倒逼人身险公司更加审慎的进行经营决策,更加直观的审视公司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说,真实性是根治乱象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险企差异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石。
03
做足安全冗余,保险银行共建良性生态,最终让利于民惠及消费者
电影《雷霆万钧》讲述了一个让人“细思恐极”的故事,一家旅行社专为客户安排史前时代狩猎恐龙的冒险旅程,但由于一名紧张的旅客在旅程中错杀了一只蝴蝶,以至于造成了难以挽回的连锁反应……
这个故事表现了“蝴蝶效应”的可怕之处,对于以经营长期风险为业的人身险公司也有莫大的启发意义:审慎经营是永远的基本要求,因为面对动辄几十年的漫长的保障周期,复杂的影响因子,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上世纪90年代,人身险企可以自行定义预定利率,结果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部分险企还在承担着那时利差损所带来的恶果。
利率下降还不是最可怕的,比之更可怕的是利率反转,最新的“受害者”是中国台湾的人身险业,其资金大量投向美元计价资产,在利率下行通道销售大量低预定利率产品,不曾想美国却出现了史诗级的利率反转,利率不断走高之下,大量消费者为锁定更高收益开始大量退保,台湾人身险业因此现金流压力重重。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有小概率高风险的“黑天鹅”,也有大概率高风险的“灰犀牛”,险企更须审慎前行,而无论是调费率、控费用,还是差异化,其实质都是在引导人身险行业降本增效,做足安全冗余,在种种不确定性中更好更快地转向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多次改革之后,当下的金融监管体制,更有利于险企完成高质量转型。当年从将原保监会、原银监会合并,成立原银保监会,又在原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金融监管总局,其目的之一无疑就是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使监管部门得以从更高的层面、更系统性的角度来衡量、管控、化解金融行业风险。
可以看到,此番不只是人身险公司在调费率、控费用,银行也同时在强化合规管理,重点查处小账等违规问题。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最终一定是多方共同受益的,险企摆脱单一的手续费竞争,转向真正的差异化,银行也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多元化需求。当然,如同车险严格执行“报行合一”可以有效减轻消费者负担一样,银保渠道的“报行合一”,除了可以促进银保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能有效降低产品中间成本和价格,最终实现让利于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