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供应链金融有四大发展趋势:一是探索规模与风控权衡下的脱核供应链;二是推动动产估值与登记下的动产融资;三是建设数智供应链背后的法律法规制度配套环境;四是构建多方协同的‘跨链融合’新生态。”2月23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规范发展与风险防范”内部研讨会上,浦发银行交易银行部(供应链创新部)总经理薛博在主题发言中表示。
光大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姚宏宇、 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部负责人赵旭升、日照银行副行长张茹茹、中企云链总经理刘长波也做了主题发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45家银行、26家供应链信息平台和科技公司的近130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以下为薛博发言内容。
重构供应链金融:认知与思考
文| 薛博
浦发银行交易银行部(供应链创新部)总经理 薛博
我发言的主题是“重构供应链金融:认知与思考”,内容涵盖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对供应链金融的认知;二是浦发银行(600000)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三是我们对未来供应链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对供应链金融的认知
我们对供应链金融有以下四方面认知。
第一,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将供应链服务和金融服务完美融合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长期以来,供应链服务行业中普遍存在信息不畅、融资困难、流通不顺等痛点,金融业在服务供应链过程中则存在传统模式失效、动态风控难、动产监控难等痛点。在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供应链金融新范式有效缓解了两者“痛点”,形成兼具信息流小而高频、资金流全链贯通、商流多级流转、物流动产可控等特征,围绕着供应链上下游“四链合一”形成的新型商业架构。
第二,规范化制度的相继出台有效促进了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为推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等文件。
从监管脉络来看,供应链金融监管沿着实体经济、金融科技、普惠小微、合规风控等“四大关键词”的脉络逐渐细化展开。在这样的监管逻辑下,供应链金融按照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普惠小微客群、运用新型“数字科技”创新、严守风险合规底线的模式健康发展。
第三,《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延续了监管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来看《征求意见稿》的意义:一是经济意义,它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在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同时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法律意义,填补了监管空白,补充了民法典中应收账款的实施细则,规范了未来收益权、应收账款收益权。三是有利于行业发展,是行业生态重构、竞争格局调整的基础。四是有利于监管发展,构建了跨部门监管协同机制,消除了监管盲区。五是有利于银行业务规范发展,实现了风控与业务创新的统筹协调。
第四,《征求意见稿》需进一步探讨五个方面。
后续落地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以下五方面:一是合作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安全评估标准不明确,亟需统一标准。二是应收账款期限超过6个月的合理性审查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凭证转让层级、笔数限制需进一步明确。四是合理的市场利率和服务收费标准需细化明确。五是数据安全管理要求需要明确,应兼顾数据统计和用户隐私数据安全。
二、浦发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实践
去年,浦发银行在外滩金融峰会上推出“浦链通1+1+X数智供应链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浦链通”品牌,第二个“1”是“浦链e融”平台,X则表示上下游不同产品、不同上下游关系的系列化产品。该体系实现了四个“全”:“全线上”,没有人工操作;“全场景”,涵盖供应链上下游各场景业务;“全智能”,以数智化方式开展业务;“全生态”,实现多维度一体化的整体经营。
“浦链通1+1+X数智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合新型数智技术,将新质生产力作为体系的基础。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自进化的授信与无制式合同要素提取;基于区块链技术,浦发银行成为上海市供应链金融“链主”企业,成为供应链生态接入方;在金融云和物联网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浦链e融”平台,并建成“浦云物联”上的可信金融仓;利用大数据技术,自研风控模型,推动弱确权下的产品模型设计。
三、供应链金融将升级为跨链生态
我们认为,未来供应链金融有四大发展趋势。
一是探索规模与风控权衡下的“脱核供应链”。《征求意见稿》重申了对供应链脱核模式的鼓励。
“脱核”并非脱离核心企业开展业务,这将违背供应链金融“链式业务”的初衷。“脱核”意味着摆脱对核心企业“增信”的依赖,真正做到依托供应链上下游的普惠小微客户主体信用和贸易产品的物权信用开展业务。
从未来趋势而言,脱核需实现客户普惠化、授信数据化、主体动产化、风控智能化,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手段进行授信和风控,依托“数据信用”赋能,做到“脱核不离核”,减少对核心企业增信的依赖。要达成这一目标,需统一认知与标准,在风控模型上摒弃依赖核心企业增信的传统模式。同时,数字化形态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脱核业务势必意味着风险的暴露,银行需要平衡好规模和风控,才能实现脱核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动动产估值与登记下的动产融资。《征求意见稿》提到的动产融资,核心是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最终体现为动产融资。
央行征信中心自2021年1月1日起,提供全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的统一登记和查询服务。2022年,央行和银保监发布《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本次《征求意见稿》延续了前述监管要求的表述。但在业务操作中,动产融资仍需探索更多规范化的操作模式。比如,目前动产押品的品种范畴还不够宽泛,即使是列入监管清单的动产,也缺乏公允的价值评估方式。缺乏全国性动产流转平台,银行开展业务较为谨慎。更重要的是,动产种类繁多,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种类动产融资的科技开发细节也面临更多挑战。此外,在动产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各地政府出于地方经济保护,往往会对动产处置有额外要求,增加了银行处置成本,阻碍了动产融资规模的扩张。
三是建设数智供应链背后的法律法规制度配套环境。数智供应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配套。
其一,区块链、大模型等新技术还在探索中,在对客应用、技术风险处置方面都缺乏法律依据,制约了其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亟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其二,数字资产、隐私保护制度有待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必然需要应用到大量客户数据和公共数据,若数据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银行开展业务也会有所顾虑。
其三,全国性有公信力的可流转数字仓单体系和制度尚未建立,仓单质押业务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也需像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一样可拆分可流转,但目前有公信力的仓库网络,以及仓单流转的公允平台尚未建立,与之相关的制度也处于空白,未来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纠纷处理的法律法规在各地执行标准不一,形成覆盖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四是技术生态创新下,构建多方协同的“跨链融合”供应链金融新生态。目前,全国有近 300 家供应链金融平台,分别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科技公司、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征求意见稿》发布后,随着供应链沿“点线面圈”逐渐向产业网扩张,供应链“跨链融合”将成常态。
在多种数字技术交织的“技术生态”下,供应链金融将升级为跨链生态。金融机构、平台方、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政府机构、CFCA等数字技术方,将通过统一规范性的智能合约、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跨链互通的供应链金融新生态。
供应链金融业务天然具有平台生态属性,而非单个企业、平台或银行能独立完成。未来,希望供应链金融生态各参与方继续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支持国家“稳链、固链、强链”为己任,共同努力打造数智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生态,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联盟NFA。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