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和讯首页 股票/基金 股吧 新闻 个人门户
  2005年6月17日,美国银行作为国有银行的首家战略投资者亮相。这家美国最大的零售银行将以25亿美元参股中国建设银行,他们将获得当前建行股份的9.1%。同时,未来几年内,美国银行可增持建行股份至19.9%。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建设银行股份。[详细]
监管
·中国银监会2006年2月21日公布《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鼓励外资入股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同时明确境内机构发起设立商业银行的资格、条件,以及商业银行合并、收购的规则。
·2006年12月28日,银监会第55次主席会议通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决定》,原实施办法第七条第四项“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修改为:“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合格的战略投资者”。
拓印
 
工行:高盛投资团持37.8亿美元入股
  中国银监会2006年2月21日公布《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鼓励外资入股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同时明确境内机构发起设立商业银行的资格、条件,以及商业银行合并、收购的规则。[详细]
中行:苏皇银行31亿美元入股10%
  根据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签署的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将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的股权。苏格兰皇家银行将派出一名代表担任中国银行的董事。[详细]
农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还未定
  农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股改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找到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并不容易。农行正在对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研究。[详细]
股份制银行:外资参股风暴
  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8月,境外投资者至少已参股中国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在每家银行都占有接近20%的股权。从数量比例上看,外资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比例已达50%。[详细]
城商行:外资谋求相对控股
  “严格意义上说,两家外资金融机构合计持股超过第一大股东不能称为‘相对控股’,因为没有证据判断他们会“合谋”,但有了深发展被新桥相对控股的先例,部分城商行确实存在被外资相对控股的可能。[详细]
国有银行引资条款比较
 

比较项目

工行

建行

中行

引资结构

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银行卡

商业银行+财务投资者

商业银行+财务投资者

售卖股份种类

新股

老股

50%新股+50%老股

引资价格(P/B)

1.22

1.15

1.17

净资产价格保护

只到IPO前

交割后5年

交割后4年

投资锁定期

交易完成后3-5年

IPO后三年

交易完成后的3年

引资股份数

241.8亿股

273.8亿股

352.8亿股

引资股份占比

7.9%

14.17%

16.19%

网友留言 更多>>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有人回复我的评论,请用和讯通通知我
注册 全部评论
【引资】建行完成上市前引资冲刺
  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正式签署协议,意味着建行股份成功引进了第一家境外战略投资者,表明建行股改取得了又一实质性的进展,并为建行股份的发行上市创造了重要前提。[详细]

【定价】遭受“贱卖”质疑
  建行上市后,战略投资者丰厚的获利在国内也引起了激烈争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妙笔还是败笔?汇金公司和境外战略投资者各获得了什么收益?与此相关的争论并没有随着建行的上市而渐渐平息。[详细]

当事者说
 
郭树清驳斥建行贱卖论
  资本市场的规律是,当大家认为你定价较合理时,可能有许多人来下订单;如果认为你不合理,可能连...[详细]
建行CFO:四轮“贱卖”是悖论
  贱买贵卖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现象,不足为奇。其实不止是建行贱卖了,当年卖房的、卖股票的,统统...[详细]
官方回应
 
周小川:国有银行改革不存在贱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引发一些争议,是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详细]
刘明康力驳国有银行贱卖论
  刘明康强调,从目前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价位来看,都高于中资银行的账面净值,因此并不存在着...[详细]
【解禁】建行H股解禁 美国银行继续增持
  锁定3年后,美国银行所持约191.33亿股建设银行H股2008年10月27日终于解禁。尽管建行H股自历史最高价以来的跌幅近70%,但美国银行的账面盈利依然超过40亿美元,收益率仍有近140%。2008年11月18日,建行公告称,美国银行将根据与汇金公司签订的协议行使认购期权,从汇金处购买195.8亿股建行H股。

【反思】如何看待境外战略投资者?
  外资的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亟需的资本金,并为国有银行寻求海外上市增添了筹码。但是,围绕国有银行是否“贱卖”和外资入股是否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花钱买机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确实要依赖于更多的制度保证和改革的后续推进。

1996-2007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情况一览表

国内银行

时间

外资股东

引资金额

持股比例

中国光大银行

1996.1

亚洲发展银行

1900万美元

3.29%

上海银行

1999.12

国际金融机构(IFC)

5510万美元

7%

2001.12

汇丰银行

6300万美元

8%

香港上海商业银行

2360万美元

3%

南京市商业银行

2001.11

IFC

2700万美元

15%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2002.12

花旗银行

6700万美元

4.62%

兴业银行

2003.12

恒生银行

17.25亿人民币

15.98%

新加坡政府直接投公司

5.4亿人民币

5%

IFC

4.32亿人民币

4%

交通银行

2004.8

汇丰银行

17.47亿美元

19.9%

西安市商业银行

2004.1

IFC

 

2.5%

加拿大丰业银行

12.4%

济南市商业银行

2004.11

澳洲联邦银行

 

11%

民生银行

2004.11

IFC

 

1.08%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

4.55%

深圳发展银行

2004.12

新桥投资

约15亿人民币

17.89%

渤海银行

2004.12

渣打银行

1.23亿美元

19.99%

北京银行

2005.3

荷兰国际集团

17.8亿元

19.90%

德意志银行

 

5%

杭州商业银行

2005.4

澳洲联邦银行

1亿澳元

19.90%

哈尔滨市商业银行

2005.4

国际金融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

2005.6

美洲银行

25亿美元

9.10%

2005.7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

14亿美元

5.10%

南充市商业银行

2005.7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

300万欧元

10%

德国储蓄银行国际发展基金

100万欧元

3.30%

中国银行

2005.8

苏格兰皇家银行

31亿美元

10%

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

 

5%

中国工商银行

2005.8

高盛、安联、运通

36亿美元

10%

华夏银行

2005.9

德意志银行

2.2亿美元

 

下期预报
银行系基金破冰
系列回顾
四大国有银行破壳而出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 中国银监会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