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铜价近期连续下跌,市场开始担心铜贸企业步钢贸企业的后尘。[评论]
广发证券估计,中国高风险的铜贸易融资规模在500亿的水平。假设出现10%的不良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可能会形成50亿不良贷款。申银万国则认为,如果不考虑重复抵押的因素对应的铜贸融资规模在700亿元左右,如果考虑重复抵押的可能性,这一规模将在千亿以上。[详细]
“像钢贸商一样,融资铜企业套现的钱大部分都投资到房地产、期货、股票等高风险行业,不可避免会造成银行坏账。”浙江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员坦言,融资铜贷款的核心风险在于融资客利用银行授信套现的资金能不能按期归还给银行、高风险投机能否获得预期收益。跟铜价下跌无关,和钢贸信贷危机完全是两个概念。[详细]
“此次铜贸风险对银行的冲击不亚于钢贸,”一股份行信贷员忧心忡忡地说,凡涉铜银行几乎无一幸免。多位铜贸商亦向记者透露,经济发达、金融创新活跃的温州、江浙一带已成为融资铜信贷风险重灾区。[详细]
多位商业银行人士透露,目前银行处理融资铜主要采取“还本挂息”的方式,银行拖着被诉融资铜企业和法院一起来进行调解,基本上是1到10年的期限归还本金。“许多做担保的朋友已经被约去谈话了,”上述铜贸商说,融资铜导致的银行坏账风险将于6月20日左右银行半年报发布时集中曝光,已经无法再隐藏了。[详细]
事实上,凭借信用证进口铜,是铜贸融资的三种模式之一。其融资路径类似“信用卡套现”,即进口企业通过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90天~180天的信用证,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再将铜卖给贸易商获得人民币货款。企业再利用得到的货款进行投资,用于现金流周转、民间借贷与理财产品投资等。由于银行的信用证承兑期为90天~180天,而企业收到现货铜并转手卖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于是企业可将货款无偿使用一至四个月后再兑付给银行,这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融资。
“比如我有两家公司 A和B,A正常融资买一批铜,然后卖给B,B在购买时再去开一次信用证,然后再转给C……循环往复,这样同一批货转了N手,开了N张信用证。”李勇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此循环,企业获得的低息贷款增多了,拿到国内炒房或做其他的钱也多了。
除了信用证模式,铜融资还有仓单质押模式和融资平台模式。前者是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注册保税库仓单再向银行申请仓单质押美元贷款,最终投资于高收益项目和资产,赚取利差;后者则需依赖另一实体主业。
由于大部分公司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都用美元,而银行所开的信用证也是用美元,这就造成在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等到180天期限将满时,买方贸易商就能用相对较少的人民币本金,兑换同样多的美元,偿还给开信用证的银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