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1月31日,曾顶着“徐翔概念”光环而风光无限的宁波中百(600857,股吧)(600857.SH)在2017年年度业绩预计公告中宣告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2017年度,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约在1300万元至负4.43亿元范围内,对于2017年度业绩较的大幅减少,宁波中百公告的首要原因为:“公司本期收到的所投资的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分配的现金红利为470万元,同比公司收到该行2016年度分配的现金红利减少了470万元。
西安银行是宁波中百主要的对外股权投资项目,宁波中百投资西安银行初始投资成本约1.77亿元,占西安银行40亿总股本的2.38%,是其第九大股东。
就在宁波中百发布该公告的前一天上午10点,西安银行另一法人股东—福建碧江食品有限公司所持有的1024万股西安银行股权在福建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拍卖中流拍,福建碧江食品有限公司持股数量位列西安银行股东第21位。
![]() |
这些现象是近期发生在西安银行12353 户股东中看似不相干的几个小插曲,但也或多或少折射了在等待上市漫长过程中的股东状态与市场心态。西安银行近期公布的招股书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该行发生股份转让共计4298 笔,涉及股份数量近25.5 亿股。该行目前总股本为40亿股,正计划上市发行13.3亿股。
21年来,大量企业与个人在西安银行股东名单中进进出出,大家的心情亦随企业的蜕变而忽明忽暗。而西安银行作为深植一城且20十多年来一直未能走出一城的典型本土银行,其蜕变过程又像一副架在行政、资本、商业交汇处的完美透镜,通过它可以清楚看到这座城市的经济变迁。
另外,通过本系列的记录与梳理,也想向那些在投资与投机陕股过程中搞得裤子都没了的人们说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话说改革开放前,西安及周边地市曾建有享誉全国的电子和纺织工业,那时陕西的如意、黄河、海燕、彩虹等电视机在国内独占鳌头,长岭是五大国产冰箱名牌之一... 但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面对市场竞争的变化,一个个驰名的电子、纺织企业在各种盲目引导中逐渐没落,这种状况令西安顿时有点儿找不着北,对于未来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倍感迷茫。
1993年6月,中央江首长视察中时给西安的发展指了条路:“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西安遂恍然大悟,开始搞城建、设高新区、借机推动商贸、旅游企业上市。只可惜这些事项最终都落得个虎头蛇尾,只留下些诸如“修个二环没立交”这样的顿足之声。
![]() |
首批组建工作在 35 个大中城市和 60 个地级城市中全面展开,此后又批准了58 个地级城市。1997 年 5 月,西安市原 41 家 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西安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西安市财政局以及西安市飞天科工贸总公司等 9 家企业发起设立了西安城市合作银行,注册资本约4.13亿。
当时的西安,改革开放前积累的雄厚工业基础仍余温尚存,历史、文化、教育等各种资源随手可取,各种优势烘托下,这个刚刚找到发展方向的城市正处于短暂的兴奋期。
西安城市合作银行成立当年,西安饮食(000721,股吧)登录深圳证交所,成为全国第一家餐饮上市企业;此前一年,作为其兄弟单位的西安旅游(000610,股吧)刚刚上市;还有早几年就已上市的陕解放、陕长岭、西安民生(000564,股吧)等,当时西安的资本活跃度与证券化进程与同类二线城市相比甚至一度领先。
次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将访华的第一站定为西安时,彼时令无数人惊魂未定的12.1大案早已被市局八处平息,当这位中国老朋友走出西咸国际机场时,他急切想去参观的兵马俑所在的临潼也刚刚撤县换区。
![]() |
![]() |
![]() |
![]() |
![]() |
![]() |
2009 年 4 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宽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要求。自此至2011年年初,城商行迎来第一波异地扩张狂热期。
在此期间城商行资产规模的增速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银行,最高时的增速达到35%。仅2010年,就有62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103家异地分支行(含筹建),全国147家城商行中,异地分行(省内分行和跨省设立)的数量已经接近300家。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期,西安地区的企业界,尤其是身处资本圈本应更为规范的上市公司们,却步入了群魔乱舞、乱象频发的怪圈: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陕西每年有一家上市公司退市:2004年的达尔曼、2005年的数码测绘、2006年是精密股份。2005年,陕西26家上市公司中,每股收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4家,11家上市公司发生亏损,其中7家亏损过亿。2006年,陕西上市公司亏损面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且有三分之二的公司处于“壳化”状态,只有3家上市公司达到全国平均盈利水平。
身处这样一池“春水”当中,西安市商业银行面对其他城商行追逐跨区域经营红利时出现的那种热闹非凡、遍地黄金的跑马圈地潮却只能望洋兴叹。自更名以后,西商行基本是一边消化历史包袱,一边凑合前行。至2006年,仍深陷“资产质量风险高,发展进程落后于全国城商行,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的窘境。
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压顶令其难以喘息,虽然在 2004 年引进国际金融公司(IFC)和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bank)两家国外战略投资者,但所谓跨越发展仍只是各种致辞、讲话中出现的遥远梦想,彼时的西安商行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如何摆脱生存危机上。
2007 年,西安商业银行将本息合计 24.43 亿元(其中账面本金 19.04 亿元)的不良贷款转让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陕西分公司,转让价款为 13.00 亿元,为此计提减值准备3.74 亿元。市财政不得不为此次不良资产转让给予补贴 2.30 亿元;
2009 年,西安商业银行再将本息合计 9.51 亿 元(其中账面本金 6.75 亿元)的不良信贷资产及账面金额 3.26 亿元的非信贷资产转让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陕西分公司,转让价格为 3.32 亿元,对此的计提减值准备为5亿元,相应得到的市财政补贴为1.68 亿元。到2009年底,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手剥离的西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近三十亿元。
在卖断不良资产的同时,西安商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增发新股 超过13.14亿股,增发价格为每股 1.00 元,增发后总股本达到30亿股。参与增发的战略投资者包括中国信达、丰业银行和西安财政局,三方以现金对西商行进行的增资使其净资产比例大幅提高。
2010年,西安商业银行终于基本摆脱了生存危机,也正式更名为西安银行,开始摩拳擦掌为异地扩张而跃跃欲试。但此时,城商行分食第一波政策红利的好日子已近尾声。待续。—《调查清样》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调查清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