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收业务正遭遇从严监管。
12月2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代收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代收业务适用场景,不得通过代收业务为各类投融资交易、外汇交易、股权众筹、P2P网络借贷,以及各类交易场所(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办理支付业务。
所谓代收业务,是指经付款人同意,收款人委托代收机构按照约定的频率、额度等条件,从付款人开户机构扣划付款人账户资金给收款人,且付款人开户机构不再与付款人逐笔进行交易确认的支付业务。
目前,代收业务的应用场景相当广泛。比如用户与自来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等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后,公司每月按期自动从客户账户扣费;信用卡持卡人与银行签订自动还款协议后,银行每月从持卡人指定的账户划转资金偿还信用卡;客户购买保险时,与保险公司约定每月自动从客户账户扣收保费等。
然而,随着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一些机构也看到利用代收业务开展违规业务获取可观收入的操作空间。
央行方面指出,特别是近年来代收业务呈快速发展趋势,由于业务开展不规范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事件逐渐暴露。比如某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储蓄账户被人以1分钟1万元的频率在10分钟内扣走近8万元。经开户银行查询,某公司通过某支付机构的批量代收接口将资金从罗姓客户储蓄账户扣走,但该客户并未与此公司、储蓄账户开户银行签署任何协议。
还有人在出国4个月期间,随身携带的银行卡陆续发生单笔5万元的扣款交易,共被扣走200万元。经查,该客户曾在某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产品赎回后,该平台以李姓客户名义伪造代收业务授权协议,将其资金通过代收通道扣划至湖北某公司。
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指出,相比其他付款方式需对交易逐笔确认,代收交易验证强度较弱,给了一些机构超授权操作可乘之机,引发付款人诸多资金风险。
央行方面透露,这些代收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付款人开户机构对付款人的权益保护问题,例如在未取得客户授权、未有效审核客户真实意愿情况下为客户开通了代收服务,或者未向客户充分披露代收业务风险、授权及交易信息查询服务渠道不健全等,造成付款人资金盗用隐患;二是代收服务机构对代收业务的风险监测问题,例如对收款人的真实性审核不严,使黑灰产业得以通过代收业务便捷盗取客户资金;三是代收业务的适用场景问题,主要表现为混淆代收业务与其他需要逐笔进行交易确认的交易,影响代收业务健康发展。
因此《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付款人对付款人开户机构的代收业务授权管理要求:
一是付款人开户机构必须在事前或首笔交易时获得付款人授权,确保代收交易为付款人真实意愿。
二是付款人开户机构在交易过程中对授权事项进行逐笔验证,确保每笔代收业务指令均与其获得的授权相符。验证不符的应拒绝办理,并向付款人提示交易风险。
三是兼顾风险防控与支付体验的要求,明确了授权的关键要素及授权渠道,付款人开户机构可通过柜台,以及网络、电话、短信等非面对面渠道获取付款人授权,既便于授权管理要求落地执行,也方便客户办理授权。
四是要求付款人开户机构提供授权变更、终止等服务,及时通知付款人授权状态、逐笔交易信息,并对异常交易进行风险提示等,付款人开户机构与付款人共同防范资金风险。
与此同时,《征求意见稿》强调代收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代收业务适用场景,在代收业务适用场景外,通过负面清单方式规定不得通过代收业务为各类投融资交易、外汇交易、股权众筹、P2P网络借贷,以及各类交易场所(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办理支付业务。
无独有偶,11月中旬中国银联业务管理委员会发布文件显示,中国银联将开始在未来两周内严查信用卡违规代还行为。
银联表示,信用卡违规代还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特定应用程序、移动支付APP利用信用卡账单日和还款日时间差,通过违规存储持卡人支付关键信息、系统自动化发起虚构交易,以较小的金额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循环还款。此种违规业务极易引发持卡人支付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等重大风险,甚至引起恶性案件。
该文件还要求,发现信用卡违规代还业务的报送包括外包服务机构的名称、地址、法人、营业执照和软件APP的名称,交易规模等信息。此外中国银联已建立信用卡违规代还的侦测模型,并通过大数据搜索、举报投诉等多种渠道开展监测。自2019年12月02日起,收单机构仍存在信用卡违规代还业务的,一经发现,秘书处将根据银联业务规则对其从严从重处置,包括但不限于全行业通报、暂停银联网络内业务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