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暗涌:迎政策不同、发展不均挑战

2019-12-16 09:54:23 中国经营网  郭建杭

  随着2019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至今,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渐显现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风貌。

  各类金融机构主体涌入大湾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不同地区的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科技企业在提供跨境支付、跨境理财等服务内容时,需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

  对于不同地区的金融监管政策不同对金融科技企业带来的影响,中国银行澳门分行高级策划分析师丁孟认为,由于港澳的监管与国际市场接轨更多,通过不同的监管环境的要求,反而会对于金融科技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很好的预防和分析作用,而且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到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去竞争发展,因此不同的监管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是有利而非不利。

  深圳、香港金融科技发展不均衡

  丁孟认为,尊重不同的监管的要求,做好自身的合规,适应不同地区对于金融科技本身的需求,产生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在科技创新和资金融通方面发挥应有的正面作用,是金融科技企业在大湾区可以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下开展金融科技业务,企业或要申请不同的金融牌照。

  中国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WELAB,在过去几年间,在包括中国内地的多个市场布局金融业务,分别获得中国香港的虚拟银行牌照、中国内地的融资担保和融资租赁牌照以及印度尼西亚的金融科技牌照,同时也在香港正式注册集团中文名汇立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据了解,WELAB目前也在等待粤港澳大湾区对于跨境理财的相关政策落地。WELAB虚拟银行董事局主席陈家强告诉《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我们期待政策能够尽早落地实施,目前业务服务中国香港和内地,积累了不同地区的服务经验,在港业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且获批了虚拟银行牌照,为银行全业务牌照。未来大湾区政策推出后,希望可以通过科技打通两地产品,参与到跨境理财服务中。”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面临三地金融监管政策的不同,也面临金融科技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在三地的金融科技的比拼中,内地金融科技企业更有优势。事实上,香港金融管理局至今共批出8张虚拟银行牌照,其中有7家为内地头部公司。

  在香港金融市场中,金融科技发展较内地缓慢,绝大多数的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不足三年。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香港金融科技公司86家,2016年为138家,2017年9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计划,金融科技公司数量提速,截至2018年11月底,香港约有500多家金融科技企业。

  此外,支付领域的发展也较为滞后,在2018年9月,香港金融局推出快捷支付系统“转数快”,此时距离内地第三方支付发展已过去15年。

  在2017年9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制定的金融科技发展计划中,香港金融科技发展包括七大任务:引入虚拟银行;推出“银行易”;推出快速支付系统(FPS);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促进开放应用程式界面(API开放);加强跨境金融科技合作;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训。

  发展“金融+”

  粤港湾大湾区中,包括世界著名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全球著名金融中心等区域,未来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湾区传统制造业升级,通过跨境金融服务推动未来湾区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通过新金融力量,为湾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便利等都有较大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金融发展的需求毋庸置疑。

  中国银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近日公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梯度性非常强,不论从GDP还是产业构成来看,都是一个梯度性很强的构成,如果用“金融+”来描述的话,在大湾区可能都能找到这三种形态。比如港澳,服务业占比超过90%,金融发展基本上有点类似于纽约湾区的“金融+高端服务业”;再比如内地,深圳创新很活跃,深圳创新的动力来源可能就是“金融+科技创新”;佛山有比较强大的加工制造业,面临的课题可能就是“金融+制造业”怎么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由传统经济形态逐步走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转型过程,服务业和研发的投入占比在稳步地上升,客观上要求金融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要从原来服务于港口的航运金融、商业保险等服务临港工业的单一业态,发展为包括风险投资、金融科技、金融商务、绿色金融在内的多元化业态。

  在《纲要》中,对深圳的定位有一项是“支持深圳市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未来发展科技金融是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任务之一。

  丁孟认为,科技创新和资金融通两项都是《纲要》中重点强调的内容,金融科技的应用会在这两者上起到很好的融合作用。此外,大湾区由三个不同的关税区组成,在人员、信息、资源和产品的沟通和贸易上,也必然要满足新的金融科技的需求。

(责任编辑:马慜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