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绿色金融部,北京)
一、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与局限性
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该指导意见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金融机构为应对气候变化、支持环境改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发布的主要目的,是广泛发动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也更加有效地抑制污染性项目的投资与兴建。指导意见还从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和市场监管规则两个方面,弥补了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中基础较薄弱部分,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有序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配套政策也先后出台,例如各地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也更加具体,各国民经济行业环保信用监管机制也更加完善,国家多部委还分别从制定信贷项目环保风险防控、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方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并开展绿色银行评级,将绿色金融纳入MPA考核,支持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等。
然而,实践中商业银行积极投身绿色金融业务的比例并不高,例如我国境内仅兴业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在总行设立一级专营管理部门的也屈指可数,主要困难在于绿色属性认定专业性要求较高、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难度较大、应用的主要细分国民经济行业研究不透、重点应用区域不明确等。究其原因,既有商业银行在重视程度上仍需补足的因素,也有由于经营思维与方法上的片面性与零散性从而缺乏系统性安排来保障绿色金融经营体制机制建立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完善绿色金融体制的策略
绿色金融从起源发展至今,在政策与实践各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成果,但均比较零散,缺乏一个相对适用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将其统一起来,并在该理论架构下对照检查,查漏补缺和优化。平衡记分卡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实施工具,对统领绿色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运用平衡记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新型管理体系。
(一)财务维度的设计
商业银行经营绿色金融需要考虑商业可持续性,因此终极指标表现在融资业务的综合收益水平(含融资业务成本控制水平),以及绿色融资业务对应的资产质量水平。
商业可持续性方面,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均可带来利润,直接标志收益率水平的是平均息差率,资产业务带动客户的结算与负债业务;而日均资产负债率就显示了平滑数据情况下,资产业务对负债的带动能力;绿色金融作为"国策"之一,各级政府和企业都高度重视,做好绿色金融是增加客户粘性和营造更加良好合作的基础,进一步深化了与客户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因此预期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常规业务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设置业务带动规模和笔数指标,延伸了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属性。
资产质量方面,按照商业银行五级分类标准,不良贷款主要是指次级、可疑、损失三大类型的贷款,而不良贷款率(或称不良资产率)就标示了不良资产在绿色金融资产池中的占比,衬托出优质资产率;而正常类贷款变坏需要一个过程,通常通过关注类贷款向下迁移,因此关注类贷款下迁率则反映了商业银行对潜在不良资产的管理能力与风险处置能力,这也是关系到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
资金成本方面,绿色金融服务的行业与客户具有较强公益性和外部性,即便是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融资项目,也普遍存在回收期偏长、收益率相对较低的共性,因此,商业银行探索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对融资业务的匹配能力和营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选方式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引入NGO等组织做国际转贷,或国际机构低成本资金投放委贷等。
(二)客户维度的重构策略
绿色金融客户维度要突出银行获取客户的能力,以及为绿色客户与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进而带来整个环境与社会风险质量改善。
客户融资服务规模方面,突出绿色金融业务投放规模、融资余额两个指标。前者体现一段时期内,单个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客户从事相关项目建设获得的融资金额发生数,也体现了这段时期内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后者融资余额则代表了过去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成果,是最直观和最容易获得的指标。
支持客户改善的环境方面,全行业节能减排指标、绿色生产工艺运用率、环境质量改善指标体现为服务客户的能力,可以通过每一笔绿色贷款按照一定的方法学计算出节能和减排量,并得出该笔绿色融资支持企业为环境指标改善做出的具体贡献;当然,绿色金融支持企业运用绿色工艺从事绿色生产制造在全部企业客户数中的占比,也是一个直观明确的方法,该指标通常表明,商业银行通过项目贷款帮助客户在较长时期内改善了企业生产中潜在的主要环境与社会风险问题。
合作的绿色金融客户数方面,绿色金融客户数指标标志着一家商业银行对市场上绿色产业客户的覆盖率,识别绿色金融业务在"点"上发力还是在"面"上发力,也就是评估了绿色金融的"普惠性";重点行业客户新增指标则侧重于体现商业银行持续开发和服务客户的能力,表明商业银行为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对象的发展趋势是扩张或是萎缩。
(三)内部运营维度的重构策略
内部运营维度主要考虑商业银行内部从小处着眼的绿色金融业务审批效率,以及从大处着眼的战略性与系统性安排。
绿色金融业务审批效率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运营要求较高,主要包括:体现宏观客户维度融资效率的"月均评审笔数"、"评审通过率"等指标,还有评价宏观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商业银行"采取系统自动采集填报"的能力也是对业务流程的较高要求。
金融服务流程优化创新能力方面,商业银行自我价值发现过程中对绿色金融的差异化安排,如采纳赤道原则、ESG责任投资的理念,在公司组织架构和高级管理层设置专人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在业务开发、评审与存续期管理、信息披露等流程上整合设计绿色金融的相关安排。
(四)微观学习与成长维度的重构策略
学习与成长能力的建设主要体现在骨干员工分析行业与客户的研究能力建设上,微观上注重这些目标如何实现,从而不断提高骨干员工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方面,推动"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成为必然,一是组织架构上安排绿色金融专职部门和相对细分的专职岗位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商业银行内部对基层客户经理开展业务培训的机制与频度,三是基层经营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覆盖率也是让基层员工深度参与复制能力的重要体现。
为骨干员工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方面,绿色金融重要岗位上的员工也需要接受相关监管、产业发展、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不断学习,通过参加业务培训班、学术交流会、行业协会主题活动等方式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产业与金融发展趋势,还要培养骨干员工的绿色金融国际化视野,吸收引进世界先进理念与方法,并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支持的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三、评价体系的符合性分析
从个别商业银行角度结合当前实际,对以上建立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的符合性做逐项判断,共27个指标中(详见图1),基本符合的也仅在宏观财务维度的有2项(用"√"标记),部分符合的各维度共涉及17项(用"※"标记),不符合的8项(用"×"标记),整体离预计理想状态存在一定差距。
图1: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体系现实符合性
(一)财务维度的符合性
财务维度的8个指标中,基本符合的2项,部分符合的5项,不符合的1项。各商业银行能够将不良贷款作为资产质量管理的常规要求来抓,绿色贷款的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下迁率自然也包含在内。商业银行通常将表征绿色金融盈利能力的平均息差率和带动负债业务的日均资产负债率合并在对公业务中分析处理,较少单列进行研究分析。
此外,体现商业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的绿色金融债券、引入国内外NGO转贷及国际机构低成本资金目前仅兴业银行等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具备相关条件;绿色金融作为符合时代潮流的差异化业务,对机构业务、债券投承业务等的带动作用,尚没有引起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
(二)客户维度的符合性
客户维度的6个指标中,基本符合的0项,部分符合的3项,不符合的3项。绿色金融投放规模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两个指标,当前统计口径基本限制在绿色信贷品种,而市场占有量也非常大的绿色债券等融资方式不在统计范围内,数据存在严重缺失。
另外,单笔绿色融资带来的直接节能和减排量测算,目前仅少数银行具备相应能力和条件;体现绿化率推进效果的绿色金融支持企业采用绿色工艺开展生产制造在商业银行同类客户中的占比几乎无商业银行关注,绿色金融客户在条线客户数中的占比和绿色金融重点行业客户数新增也仅少数商业银行予以关注,但无相关数据披露。
(三)内部运营维度的符合性
内部运营维度的5个指标中,全部为部分符合。主要原因是仅少数几家商业银行定期单独统计绿色金融审批笔数和通过率,而且相关指标仅为内部掌握,对外无相应信息披露。此外,对绿色金融差异化经营的安排、公司组织架构和高级管理层的业务设计,并在流程上嵌入绿色金融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审批、签订合同、贷后管理等安排,目前也仅兴业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因采纳赤道原则而具备。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符合性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8个指标中,基本符合的0项,部分符合的4项,不符合的4项。部分符合的4项主要原因是目前只有兴业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建立了行业专家制度,设置绿色金融专职部门、安排专职岗位开展业务专业化经营,覆盖面十分有限,因此内部对基层客户经理进行系统培训的也主要是上述商业银行。
各商业银行组织业务骨干进行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产业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学习可能有所涉及但多数比较零散,不具有系统性;不符合的4项指标主要是商业银行通常将前中台营销与后台风险评审隔离开,没有可靠机制推动前中后台定期开展行业发展动态分享,并共同为主要风险及其控制方法进行分析与补救,基层经营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覆盖率基本被忽略,未能形成"绿色金融,人人有责"的市场理念,骨干员工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也未受到足够重视。
可见,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已具备良好基础,各银行在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空间还很大,在更加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与措施保障下,将呈现出更好的市场整体成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