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去年以来持续推动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出现突破性进展。
今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中国银联与腾讯旗下财付通公司近日已就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达成合作,双方正共同研究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方案,建立全面互扫互认的条码支付服务网络。
针对此信息,截至记者发稿,中国银联和财付通方面均未进行官方回应。不过有消息人士向《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证实,该合作基本属实,此外合作为试点性质,目前仅在福州一个城市。
另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央行指定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试点城市为宁波、成都和杭州。2019年12月30日,网联与某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宁波完成了科技司标准下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第一笔业务。
两联竞速
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一直是央行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大计”。
早在2016年,银联就联合多家银行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银行间“一码通用”。但由于涉及到敏感的市场份额,银联、银行和支付宝、微信支付之间的标准一直未被打通。
在去年8月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121)》(以下简称“《规划》”)中,在“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小节明确对二维支付(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做出设计:“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由于上述《规划》是三年期,意味着最晚到2021年之前,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将实现落地。
条码互联互通对支付市场正面价值明显。有业内人士透露,此前很长时间,每个收银台至少要摆三个二维码(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为聚合上述不同标准二维码,聚合支付服务商崛起,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滋生了二清等风险隐患,而割裂的条码支付市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条码互联互通后,商户只要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让客户使用任何一家支付机构或银行的APP完成扫码支付。从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角度,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不过,另一方面,这将撼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割据九成以上移动支付市场的现状。由于条码标准兼容后,直接冲击多年来双巨头在线下拼杀的护城河,如果没有相应激励措施,很难让市场化主体坦然接受。此前就有接近监管人士向记者坦言,推动此项工作难度并不比“断直连”小,是长期任务。
考验利益分配机制
因此,此次银联和微信的合作进度让人颇感突然。上述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最终“是财付通方面做了让步”。
事实上,条码互联互通并不存在多少技术障碍,背后如何制定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才是重点。
据2019年9月《财新》报道,此前条码互联互通的技术路径曾有两种路线。其中央行科技司推动的是“APP绑卡+支付标记化(token)模式,即在二维码中嵌入令牌技术(Tokenization)。这是国际卡组织推动的国际先进技术之一:通过一个电子令牌把银行卡账号转为一个虚拟账号,不会泄露主卡信息,也不会影响支付体验。
在记者独家获悉的部分《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方案》中,证实了上述方向。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试点中的银联和网联相关互联互通业务遵循的都是央行科技司标准,但目前网联和银联的码标准并未打通。此外鉴于目前二联与相关支付机构的合作在起步初期,试点范围尚小,互联互通障碍彻底打通还需要假以时日。
目前,支付宝对微信与银联的合作尚未做出公开表态。
易观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条码互联互通对行业最大的影响,是流量逻辑的改变,当码牌变成了一项共有的基础设施以后,整个商业逻辑就发生了变化。巨头在线下大量的铺设码牌集聚起来的用户黏性和使用习惯瞬间被抹平,一些第二梯队往线下走做支付,节省了前期铺设基础设施的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以后对支付场景的争夺真正地进入了2.0时代,比拼的是支付以外的增值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