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在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我国金融市场,银行业企业作为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庞大,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仍然不足,这归因于供给存在结构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因此将ESG因素纳入银行授信机制是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
一、授信机制关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水平
(一)信贷资产管理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银行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较大挑战。近年来,银行业企业加速资产结构优化转型,不断提高信贷资产比例,加强通过信贷手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所示,2019年,贷款仍然是中资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11月,中资大型银行的各项贷款金额为723250.68亿元,占资金运用总额的61.28%。2019年初至11月,各项贷款占资金运用总额的比例均保持在59%至62%之间,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然而,银行业企业通过贷款渠道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难度的系统性工作,近年来多起风险暴露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银行业企业信贷资产质量仍存在较多隐患。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在经济转轨时期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因此必须通过控制高风险的资产和业务、提高资产质量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据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所示数据,2019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3672.0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自2018年一季度起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三季度不良贷款率为1.86%,相较于一季度和二季度的1.80%与1.81%有所上升。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银行业企业的信贷资产管理质量仍需进一步加强。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二)信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保障,事关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银行只有在合理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我国融资体系中,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信用风险敞口、贷款及垫款风险集中度、借款人集中度、贷款五级分类、贷款减值准备等指标反映。近年来,随着监管机构的管理调控措施不断加强,银行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也逐渐完善,针对贷款减值准备等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根据中国原银监会在2012年颁布,2015年修订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所提出的强化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需要在2.5%以上,拨备覆盖率需要在150%以上,同时建立动态调整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如图3所示,2018年至2019年三季度,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在数值上均符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其中贷款拨备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拨备覆盖率自2019年初至三季度有所下降。面对当前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环境,银行业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企业的风险监控。
二、将ESG纳入授信机制是监管和市场的共同需求
(一)ESG原则被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
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方向。其中,《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的下一步重要方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强调ESG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银行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符合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顶层设计。而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将不仅仅局限于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通过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机制可以从业务基本操作流程中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向更深一层递进。
同时,《指导意见》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分(支)行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分(支)行等绿色金融专营部门能够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有助于银行建立系统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并形成相应的资源分配、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银行强化可持续经营发展能力,并进一步实现绿色转型目标。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妥开展环境权益、生态补偿抵质押融资,依法合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探索碳金融、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气候保险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鼓励银行业机构构建积极发展和创新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以满足各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需要,更好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二)银行业是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
ESG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公共卫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涉及国家全面健康发展的指标,同时也是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2020年2月1日,应对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强与有关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对接,提供足额信贷资源,全力满足相关单位和企业卫生防疫、医药用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银行业作为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要全面贯彻ESG理念,为重点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同时提出“金融机构要围绕内部资源配置、激励考核安排等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要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通过将ESG纳入授信机制,一方面能帮助银行建立应对公共卫生等ESG风险的长期预警和监测机制,另一方面能更高效的调配金融资源,为广大企业客户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银行业企业ESG意识逐步提升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循序渐进,ESG理念逐步被广大投资者和企业所认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首先,越来越多的银行业机构加入国际绿色、可持续原则,主动适应国际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标准,与国际金融发展接轨,如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率先加入赤道原则;其次,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很多银行都已经开展了ESG信息披露,相较于其他行业,银行业的平均ESG表现处于领先水平;除此之外,一些银行已经发布了ESG相关金融产品,如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在2019年发布了6期ESG理财产品,苏州农商行依托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ESG评估方法学发布了中财-苏农苏州绿色发展指数和中财-苏农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债券指数。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我国ESG市场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在监管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会有更多银行蓄势待发,参与到ESG投资及ESG管理中。
实行以ESG为基础的授信机制是银行业在绿色发展内涵上的进一步延伸。当前银行业企业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时主要以投放绿色信贷、以及发行和承销绿色债券两种方式为主,其中绿色信贷一方面受《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容易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相互结合,因而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来源:各上市银行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
如图4所示,在2019年上市的48家上市银行中,除锦州银行、中原银行、九江银行、张家港行(002839,股吧)和江阴银行(002807,股吧)5家没有公开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外,以及北京银行(601169,股吧)、重庆银行、成都银行、甘肃银行、常州银行、苏农银行(603323,股吧)、九台农商行和青农银行8家没有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绿色信贷相关数据,其余35家上市银行均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对其2018与2017年间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的绿色信贷余额数据。如图4所示,根据企业性质将35家上市银行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四个类型,其中国有行的绿色信贷余额数据表现要显著优于其余银行,2018年绿色信贷余额达7394.24亿元,且占贷款和垫款净额均值之比较2017年有所上升,而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在该比例上的表现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农商行的表现有待提升。
(四)将ESG纳入授信机制具有实践意义
ESG所代表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因素,是辨别企业信用品质、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ESG在“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未来国家金融体系健康运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力。因此,在当前政策发展和市场环境之下,将ESG纳入授信机制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第一,落实顶层政策设计的重要内容。采用ESG原则能够减少无效、低效的金融供给,增加有效、高效的金融供给,从而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路径。而银行业将ESG纳入授信机制,是对相关政策的落地实践,符合当前的新型监管要求。
第二,加强银行业的风险识别与管理。近年来企业因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发生信用违约的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小微企业相对更不重视这类风险。ESG能代表企业信用品质,可以有效弥补单一财务指标评价的局限性,通过将ESG纳入授信全流程,对企业进行ESG评估,可以提高银行机构的风险辨别能力和预警能力,强化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产生实际经济效益。
第三,支持高质量产业的发展。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建立以ESG为基础的授信机制,通过设立ESG相关标准对银行信贷资产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引导减少对污染性和高碳项目(资产)的投资,进而提升绿色投资偏好;另一方面筛选出优质产业进行投资,进而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高质量产业,加快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第四,实现自身业务和客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银行业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并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能够提升银行自身治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将ESG纳入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倒逼企业客户提升ESG管理水平,进行ESG信息披露,也有利于企业客户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建立以ESG为基础的银行授信机制
(一)成立ESG专门管理部门
在组织机构层面,成立ESG管理部门或专门的ESG信贷委员会。在自上而下的我国绿色金融管理体系中,将绿色信贷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延伸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过程中,离不开组织机构的完善建设。对标原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在第二章组织管理部分中对银行机构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归口管理部门在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提出的要求,以及《指导意见》中对银行业建立绿色部门的建议,银行业企业可以成立ESG管理部门或专门的ESG信贷委员会,并组织专职团队;此外,在实际操作信贷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从而真正实现将ESG发展理念嵌入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中。
(二)制定以ESG为基础的授信制度
在政策制度层面,根据自身经营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专门以ESG为基础的授信制度。组织机构完善后,银行业企业需要进一步通过顶层制度的设计提供以ESG为基础的信贷指引,完善并提升整体授信审批和评级分类的能力,实施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对标2012年6月原银监会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核监管指引》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绩效考评中设置社会责任类指标,银行业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ESG指标纳入银行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考评中。此外,随着我国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建设,银行业企业也逐渐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各家银行在制定ESG授信机制的政策制度时,需从自身经营特色与发展定位出发,制定差异化授信机制。
(三)将ESG纳入风险预警机制
在管理流程层面,将ESG因素充分纳入事前尽职调查、事中授信审批与事后信贷管理三个环节中。首先在尽职调查阶段,需要充分了解借款对象的ESG风险,在此过程中需针对不同行业所面临的不同ESG风险进行重点考察,可通过第三方机构扩展ESG数据获取渠道,形成内部ESG评级报告;其次在授信审批阶段,需要在审查信用风险外计算测量ESG风险对整体信贷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从而根据银行整体风险管理偏好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并对ESG高风险领域设置行业限额;最后在贷后管理阶段,需要在贷款款项落实的间隔期关注借款对象是否有出现重大的ESG风险事故,动态监测并建立ESG风险预警机制,例如及时跟踪贷款对象并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调整处理风险资产。
作者:
施懿宸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讲座教授、副院长,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
包婕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李雪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