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东方金诚:新冠疫情对银行业影响解析

2020-02-25 14:59:27 新浪网 

  疫区中小银行短期受疫情负面扰动,大型银行防御价值凸显

  文: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 刘绍芳

  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2月25日上午10点,全国已确诊病例 77779例,疑似病例2824例,死亡人数2666人,新冠疫情成为我国自2003年后的又一次重大疫情。就全球范围来看,近期日本、韩国等地区疫情确诊比例逐渐增加,新冠疫情一时间成为目前世界最受关注的疫情之一。

  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对银行业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广大中小银行业务开展方面,对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影响较小。至于疫情对中小银行影响程度,要看后期疫情控制情况,目前这一点仍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假设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疫情防控比较得力,于3、4月份前后得到有效控制。第二种情形是在春节复工以及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返工潮的影响下,疫情病例出现反复,一直到二季度陆续得到控制。第三种情形是疫情控制结果比较悲观,一直持续到下半年或者更长时间。从目前疫情在国际上扩散情况来看,不排除后期出现输入性疫情的可能,因此第三种情形存在一定概率,但同时我们相信政府各部门将极力防止这一情形的出现。

  如果疫情在3、4月份得到有效控制,我们认为疫情对中小银行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季度上,全年影响不大。而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形,中小银行2020年各项经营指标较同期或将出现下滑,但下滑空间总体有限。其中,湖北、安徽和河南等地中小银行一方面直接受疫情影响,同时由于部分区域农商行自身基础较差,短期内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其经营压力;而对浙江、广东等地区商业银行而言,得益于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好,本次疫情对其冲击处在可控范围内。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形,我们预计2020年将是银行业发展缓慢的一年。但不管哪种情形,相关部门将加大对银行业政策支持,以缓冲疫情带来的冲击。同时我们也相信,不管疫情后续如何发展,其对银行的影响都是阶段性的,未来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会迅速企稳,银行业将会迎来较快发展。

  (一)经营规模

  受新冠疫情拖累,短期内银行信贷业务增速将有所放缓,且随着疫情时间拉长,银行业规模扩张节奏受到的负面扰动越大,但后续疫情一旦得到控制,前期被抑制的信贷需求或将得到释放

  在宽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企稳的影响下,2019年以来商业银行规模增速呈现回升态势。截至2019年末,商业银行资产增速为9.1%,较同期高2.3个百分点。2020年,我们预计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规模增长的支撑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在没有任何外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商业银行规模将持续增长。但受新冠疫情扰动,企业延期复工、民众深居简出可能导致银行业有效信贷需求下滑,从而拖累其规模扩张的节奏。


  参照2003年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期间 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情况,由于缺乏整体银行业资产规模统计数据,我们以当时已经上市的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和平安银行(000001,股吧)4家银行数据为基础。从资产规模同比增速来看,受二季度非典疫情大规模扩散影响,4家上市银行2003年二季度开始资产规模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随着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后,2004年一季度资产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反弹。

  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本次新冠疫情银行业所处环境发生较大变化。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整体形势向好,对银行业发展可以形成有效支撑。反观现阶段,2018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降,至2019年下半年开始逐步企稳。但本次新冠疫情中断了我国宏观经济弱势企稳态势,叠加疫情影响范围逐步扩大,我们预计,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本次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程度更为深远。

  但考虑到目前我国银行业体量相较于2003年有较大的扩张,对短期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据统计,2003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27.64万亿元,而2019年已达到282.51万亿,相当于2003年的10.22倍。此外,本次疫情期间金融监管部门出台诸多超预期举措稳定市场,预计短期内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受到疫情负面冲击,但全年资产规模扩张节奏所受影响不大。例如,就表外业务而言,近日银保监会表态,对于存量资管业务难以完成处置的银行可适当延长过渡期,以减轻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银行新增业务难度较大对其业务发展形成的二次冲击。当然,如果疫情控制不力导致其蔓延时间拉长,银行业自2019年以来资产扩张节奏或将被中断。但未来在疫情得到控制后,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则会迎来较快反弹。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本次疫情对银行业规模扩张短期内将形成一定负面冲击,拉长到全年来看,需要看疫情后续控制情况。随着疫情时间延长,银行业经营规模受到负面干扰越大。但长期来看,未来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会迅速企稳,在疫情防控期间被抑制的信贷需求将得到释放,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将迅速反弹。


  新冠疫情加大银行新增信贷业务操作难度,对科技实力薄弱、线上服务不完善的中小银行业务开展形成较大负面冲击

  为避免新冠疫情再扩散风险,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春节假期延长及企业延期复工的政策。在此期间,银行暂时关闭或者缩短线下网点营业时间,对线下存取款业务和新增信贷业务造成较大的不便,进而对其业务正常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科技实力较强和线上服务能力较完善的大中型银行而言,为应对疫情对线下业务造成的不利影响,可通过推出更多的线上远程服务和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减轻疫情对业务开展造成的负面冲击。对线下网点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小型银行而言,银行网点不能正常营业,同时科技实力薄弱、线上服务又不够完善,导致其对公和零售业务都难以有效开展,受此类突发事件冲击明显。纵观本次疫情确诊比例分布,湖北、广东、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区(以下简称“主要疫区”)影响尤为重大,我们通过对上述地区已经发债且数据比较齐全的91家银行统计发现,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区银行规模均较小,业务开展易受疫情影响。


  (二)资产质量

  新冠疫情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大行资产质量负面扰动不大,但短期内加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同时疫情持续时间越长,中小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压力越大

  受经济周期性调整影响,叠加不良贷款认定趋严,2019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截至2019年末为1.86%。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主要受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影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等大型银行较稳定。

  本次新冠疫情对民众正常生活和日常消费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在春节期间的正常流水显著低于同期,尤其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文娱等行业企业受影响较大。且新冠疫情期间,目前全国各地市普遍采取防扩散、封闭管理措施,全国企业都面临巨大的复工压力,短期内对本身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经营压力。

  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言,得益于存量业务中良好的客户资质、合理的区域及行业集中度,我们预计新冠疫情对其负面扰动不大,资产质量总体仍较稳定。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我们认为不管在哪种情形下,短期内新冠疫情对其资产质量将形成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小银行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在本次新冠疫情影响中首当其冲;第二,受经营范围限制,中小银行贷款往往与当地产业结构高度相关,贷款集中度较高,易受突发事件冲击。本次新冠疫情对贷款集中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文娱等产业的银行资产质量影响较大。

  疫情对中小银行2020年资产质量的压力取决于后续疫情发展轨迹。如果疫情后续控制较为得力,随着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经营企稳,以及银行通过新增贷款缓冲存量贷款资产质量下行带来的压力,总体来看,疫情对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带来的压力有限。而如果后续疫情控制不力,在较长的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或将存在破产风险,同时银行新增信贷业务受到较大限制,无法通过做大分母控制不良贷款率上涨。因此,疫情持续时间越长,中小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压力越大。


  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区部分农商行资产质量较差,风险抵御能力一般,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而多部委出台的相关疫情防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具体区域来看,不同地区银行面临信用风险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活力较好的地区,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也相对较好,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为代表,对本次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较大的缓冲能力。而对于经济活力弱、产业转型压力大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其所属地方中小银行本身面临较大信用风险暴露。对这些地区而言,本次疫情对其资产质量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观点,我们截取了91家主要疫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数据,从统计结果来看,不良贷款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逾期贷款率高于5%的银行总共有18家,主要以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区银行为主。


  同时,在信用风险抵补能力方面,截至2018年末,91家样本银行中,29家银行拨备覆盖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又以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区域银行和浙江省城商行为主。相较而言,浙江、广东等地区农商行拨备覆盖率较高,对本次新冠疫情带来的信用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本次新冠疫情对浙江、广东等地区银行资产质量短期内影响有限,但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区部分银行则面临较大负面冲击,短期内面临较大的拨备计提压力。


  为应对疫情对部分行业和主要疫区涉入较深中小企业影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20年1月26日和2月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多部门连续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而导致到期还款困难的贷款,可适当进行展期或续贷,以避免因疫情影响导致企业违约形成贷款逾期和不良。对于因新型肺炎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以及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通知还要求银行在信贷政策上进行适当倾斜,例如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2月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公告称,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以减缓疫情对上述困难行业后续的负面影响。

  此外,为缓解疫情给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增加的巨大压力,上海银监局于2月10日发布通知规定,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企业,不强制要求此类逾期90天或60天以上的贷款归为不良,大大缓解银行不良贷款上升风险。虽然这一政策并未并未在全国范围以及主要疫区银行推广,但我们预计,如果后续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主要疫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以缓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盈利状况

  新冠疫情短期内将进一步加剧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趋势,尤其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冲击较大,同时随着疫情时间进一步拉长,预计银行业全年盈利能力增长压力随之加大,但长期来看,疫情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总体可控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现下降趋势。我们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将进一步加剧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趋势,主要受资产规模增速减缓以及LPR下调影响所致。从资产规模看,我们上文中也讲到,受疫情影响,银行一季度资产规模增速大概率呈现下行态势。受规模因素影响,银行一季度盈利指标大概率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

  净息差方面,未来银行净息差存在一定下行空间。具体来看,为缓解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冲击,2020年2月3日,央行对市场进行了5000亿的逆回购操作,同时将7天和14天逆回购的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利率下调行为很大程度上预示短期内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也将大概率下调,进而与MLF直接挂钩的LPR下降可期。正如前期市场预期的一样,于2020年2月20日公布一年期贷款LPR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贷款LPR下降5个基点,意味着银行存量贷款利率随之下降,短期内银行净息差极大可能出现收窄。

  当然,如果新冠疫情控制得力,在一季度前后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一季度被抑制的信贷需求将在二季度得到释放,即便后续LPR下降预期不减,但资产规模的迅速反弹将缓冲疫情对银行业全年盈利水平的冲击。而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形,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将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金融部门让利实体企业,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从而加大后续LPR下调空间,叠加资产增速不及预期,预计2020年银行盈利状况较同期有所恶化。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形,我们认为银行业盈利能力下滑空间更大,甚至可能进一步延伸对2021年一季度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但不管哪种情形,长期来看,随着疫情最终得到控制,银行盈利指标则会迎来迅速反弹。

  此外,就不同类别银行而言,新冠疫情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国有大型银行而言,得益于较强的议价能力和业务规模扩张稳定性,新冠疫情对其盈利影响总体有限。对股份制银行和部分业务发展较为激进的城商行而言,由于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较高,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银行从春节期间日常支付结算中获得的收入减少明显,导致其短期内中间业务增长低于预期。对广大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而言,净利息收入是营业收入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议价能力较差,且考虑到本次疫情短期内对其业务开展和资产质量的冲击,预计盈利能力受本次疫情影响相对较大。但随着后期疫情得到控制以及逆周期下监管部门政策支持,长期来看,疫情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总体可控。


  总体来看,在疫情背景下,受信贷业务增速放缓和LPR下调影响,短期内银行业盈利能力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具体而言,得益于较强的议价能力和业务规模扩张稳定性,新冠疫情对国有大行盈利影响总体有限;而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而言,新冠疫情对其盈利能力短期内形成一定冲击。此外,如果后续疫情时间进一步拉长,预计银行业全年盈利能力增长压力随之加大。但随着后期疫情得到控制以及逆周期下监管部门政策支持,长期来看,疫情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总体可控。

  (四)流动性

  央行多举措释放流动性,疫情期间银行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叠加春节周期影响,民众对现金需求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对银行流动性形成一定的冲击。为缓解疫情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及时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例如,2020年1月1日,央行就宣布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8000亿元的长期资金。在春节开市之后,也就是2月3日和4日,人民银行累计开展了1.7万亿元的公开市场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资金,同时将7天和14天逆回购的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此外,针对武汉疫情重灾区,人民银行向主要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重点省(市、区)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总计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等等。在这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利率持续降低并且处于较低水平,银行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我们认为,流动性风险是关乎银行业正常运转的最重要指标,在疫情期间,央行等相关部门将持续加大对市场流动性支持,总体来看,新冠疫情对银行流动性影响较小。


  (五)资本充足水平

  湖北、安徽、河南地区部分银行资本补充能力较弱,在增资扩股无望的情况下,将面临资本充足性继续下降的风险

  监管部门持续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带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的带动,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短期来看,本次疫情对中小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业务经营形成较大的负面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资本充足性水平。从主要疫区91家样本银行数据来看,资本充足性安全边界不足1.5%的银行有11家,包括湖北、安徽、河南以及部分浙江地区银行。而根据上文,上述银行同时面临盈利能力弱、资产质量差的问题,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弱,且市场融资能力不足,在增资扩股无望的情况下,将面临资本充足性继续下降的风险。


  (六)展望

  我们认为如果疫情在短期内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政策护航基础上,新冠疫情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影响并不大。但如果新冠疫情短期控制不力,未来持续时间较长,则会对银行业经营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冲击。

  具体来看,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对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影响较小,预计各项指标相对比较稳定;对于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的众多中小银行而言,本次疫情对其经营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性等形成一定负面冲击,并且疫情时间延续时间越长,银行所受影响越大。具体区域来看,湖北、安徽、河南、浙江和广东等地区作为本次疫情主要疫区,区域内商业银行受疫情影响尤为重大。对于湖北、安徽和河南等区域部分银行而言,由于银行自身基础较差,本次疫情加剧其经营压力;而对浙江、广东等地区商业银行而言,得益于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好,本次疫情对其冲击整体较为可控。

  总体来看,疫情对银行业带来不利影响是阶段性的,未来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会迅速企稳,银行业将会迎来较快发展。

  【1】2003年非典期间是指首例“非典”病例出现(2002.11.16)至至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2003.7.13)。非典经历四个阶段,包括疫情发生期(2002.11.16-2003.1.3),疫情发酵期(2003.1.4-2003.4.15),疫情爆发期(2003.4.16-2003.5.13),疫情结束期(2003.5.14-2003.7.13)。

(责任编辑:曹言言 HA008)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