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余额仅占国内全部信贷余额的10%,绿色债券占债券发行量的1%。”这组数据反映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全球发展最快、体量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此前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在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达到1.1万亿,2019年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3500多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近30%。
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提升绿色金融发展内生动力,必须解决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识别成本高等痛点难题。如今,金融科技已成为助推绿色金融的重要工具。
“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可有效提高绿色识别的能力,降低绿色认证和绿色资产交易成本,加强小微企业的绿色评级和征信,促进小微企业的绿色可持续融资,是促进中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尔森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在近日发布的《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中写道。
金融监管借力
报告认为,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金融科技手段可用于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
金融监管水平日益提高。目前绿色信贷评价结果已被纳入MPA考核,然而绿色金融标准尚未统一,金融机构报送绿色信贷数据一度存在报送滞后、信息数据不全面、口径不统一等问题,由此导致监管考核成本较高。
迫于现实需求,人民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开发上线了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在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浙江湖州进行试点。据了解,目前湖州辖区内全部36家银行已经实现向人民银行湖州市中信支行进行全量、实时逐笔数据报送,这也使得监管对银行绿色信贷考核顺畅开展,金融机构应用绿色金融的意愿有所增强。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也参与到绿色金融服务当中。以湖州市金融办为例,借助大数据、云服务等金融科技手段,于2018年上线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下设“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三大服务系统,为⼩微企业提供银⾏贷款、股权融资、绿⾊评价等⾦融服务。
据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潘春晖介绍,⾃2018年底绿⾊⾦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注册中⼩微企业1.6万余家,⾦融机构30余家,引入投资机构75家。累计帮助1.4万余家绿⾊⼩微企业获得银⾏授信超过1600亿元,为73个项⽬与投资机构对接并实现融资66.42亿余元,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提升银行业务管理能力
报告指出,对金融机构来说,科技手段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量化评估环境风险和进行智能定价、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
商业银行是应用绿色金融的主力军。湖州银行正在冲刺成为首家上市绿色银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绿色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绿色金融科技服务云平台,以此作为绿色信贷识别的指引和投放企业环境社会风险的评估依据。
简而言之,银行在进行贷款投放时,需要由专职人员对绿色企业或项目做出专业评估,做出绿色认定结果,而这一筛查过程需要采集大量的相关信息,例如测算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采集企业排污许可,企业环境处罚,安全事故生产等多类环境表现,金融科技手段能够进行大数据抓取和智能评判,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此外,银行正在积极寻求国外发展经验。据了解,湖州银行于去年7月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江苏银行之后国内第三家“赤道银行”。目前已将赤道原则的适用流程嵌入现有系统当中,半年以来已初步筛选出开展赤道项目条件、开展适用性管理项目共16个,其中多为生态治理项目,属于低风险范畴。
湖州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夏莹表示,今后将立足于商业可持续角度制定发展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和银行自身战略相结合,丰富绿色金融在中小银行的实践。
可见,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场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既有的痛点,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报告指出,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标准不统一、环境数据质量较低、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缺失、缺乏产品产业聚集效应及国际交流合作等。
考虑到“公共产品”的外部溢出效应,呼吁更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配套设施及政策十分必要。尤其是在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之外,提升绿色金融内生动力仍然需要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涌现,从而增强银行绿色偏好。助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并非万能,但是已经实践出一条理想的路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