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蔓延,全球资本市场近期出现巨大波动,美股两周内四次熔断。全球疫情、美国大选、石油战争多重风险叠加,美国及其他主要经济体十余年积累的巨大资产泡沫是否会破裂?美联储及主要央行救市政策是否会力挽狂澜?复杂的国际形势到底如何破局?为此,继战“疫”情系列专题线上活动推出来之后,经过紧张、高效而有序筹备,《清华金融评论》在金融大家评中增设了“华尔街热线”直播节目,期望力邀华尔街实战专家与读者、观众朋友面对面,解读未来市场局势。
北京时间3月26日晚8:30,《清华金融评论》金融大家评·华尔街热线专题直播第二期【非常时期的投资智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与基本面指数(Smart Beta)之父——锐联财智创办人暨首席投资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学院业界教授、2019CFA杂志Graham & Dodd奖最高奖获得者许仲翔展开对话,带来独具视角的金融市场走势深度解读。许博士以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8年次贷危机作为历史借鉴,分析本次疫情引发的一系列市场动荡,破解当下迷局,为听众解读如何吸取历史经验、博弈攻略,做好全方位资产配置。
以下是《清华金融评论》为读者朋友们整理的“华尔街热线”第二期对话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张伟】:过去20年,美国曾经发生的一连串经济金融危机,诸如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7年次贷危机及其所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标历史上出现的这些危机,怎么看待本次疫情冲击所引发的一系列市场动荡?
【许仲翔】:2001年科技泡沫加上“9·11恐怖袭击”导致市场疯跌了50%,之后接连出现金融海啸、欧债危机,是这次因为新冠肺炎导致的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欧美股灾最值得参考的历史借镜。2019年全球股市与2000年的科技泡沫表现雷同,大家觉得2019年是大牛市,感觉全球公司都很赚钱,良好的营收消息导致股市涨了很多。其实不是,2019年的公司营收增长了1.7%,这是非常少的,历史的平均水平是8~10%,是某些程度上的衰退预期。但是股市却上涨了30%,表示这个上涨不是基本面带来的,而是投资人可能过度乐观了,对未来预估太好,已经丧失了风险意识,所以是牛市尾端的泡沫。现在回看科技股很多都是泡沫,2000年科技股牛市尾端,公司营收增长3.8%,也是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000年股价上涨21%,大部分都来自于市盈率的膨胀方式,反映了情绪上不合理的乐观,这是一个前提。
在2001年发生的负面实体经济消息是恐怖袭击,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相似度在于都是因为民众不敢出门带来严重的消费崩跌,尤其是服务性企业。“9·11”比这次要轻微一点,当时主要是不敢去比较拥挤的地方,像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其他国家城市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这次是全球性的,现在超过两个人的地方都不敢去了。虽然这次影响一定比上次严重,但是从数据和特点来看,与2001年的科技泡沫加“9·11”恐怖袭击类似,只是这次的消费和生产停摆比前面两次的冲击程度要大。虽然政府经过这么多危机比较有经验,处理速度比较快,但是现在降息空间非常有限,可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变得非常少了。
【张伟】:美联储3月初以来,频频出手,力度非常大,两次降息,利率就降到0了,并且又开始量化宽松,先是7000亿美元,后是无限量,这是否意味着,因为新冠疫情导致消费生产停摆,很多企业面临现金流突然中断,那么,连锁反应下去,是否会引起流动性危机?类似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会不会重演?
【许仲翔】:2008年的危机是由上而下,主要因为房地产的泡沫化导致,泡沫尾端的银行承接了很多次债,银行觉得房价只会涨,拍卖房子就可以把钱拿回来,导致银行突然出现流动性的问题,必须要政府来解决金融市场不稳定,从银行端发起。这次危机是由下而上的,从个体消费影响,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没办法赚到钱,去还欠银行的贷款,反而比较难去控制。2001年的短期流动性危机,大概有8%的高风险债出现了违约,对比2008年的金融海啸,违约高达12%。从已过去的两个灾难来评估,这次不会是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风险。
【张伟】:有人认为,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冲击是一场经济危机,这会连锁反应到金融市场,这个打击可能比金融体系本身产生的金融危机还要大,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许仲翔】:是的。对于金融危机,只要政府知道哪些机构需要帮助,怎么去疏困,就会有效。当初的几大银行,政府无条件无上限地支持,不用担心挤兑。这种由上而下的系统性危机,特别适合由政府、央行来强力介入。但如果是经济危机,其实政府能做得有非常有限,就算政府发钱,民众不敢出门消费,还是没有用。
【张伟】:这次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各国政府或央行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不尽相同,对当前这些政策,你怎么评价?目前,市场对美联储的政策反应并不积极,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政府或者美联储的工具箱里还有更劲爆的政策吗?
【许仲翔】:政府可以做的事,一是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二是公共卫生政策。从重要性来讲,第一个该解决的是公共卫生的问题,目前疫苗还没研究出来。可以看到市场第一次反应好的时候是特朗普总统终于出来说疫情很严重的,要重视。所以需要政府控制疫情,加快研制疫苗,是第一紧要的。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然后通过降息、宽松才能解决经济的衰退,有着先后之分。当市场听到政府只剩下靠降息解决问题的手段,市场就非常害怕,所以现在的货币政策市场是不买单的。
【张伟】:通过观察中国最近两个月防控疫情和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效果,我们认为,中国抓住了根本问题,重点是先要把疫情防控下来,同时配套出台货币和财政政策。从市场表现也可以看到,这段时间中国股市下跌的幅度还是比较小的。相反地,美国频频动用货币政策,马上还会出台财政政策,而前期对疫情防控却有些大意。对比中美这两种政策选择,请评述一下,你认为哪个更好?
【许仲翔】:在欧美不论是公共卫生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必须通过非常复杂的国会各党角力。两个党要考虑票仓在哪里,哪些方案对哪个票仓的州比较重要,所以会比较慢。央行虽然中立,但是出现危机的时候,白宫总统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所以通常都是第一时间被推出来,先降息稳定市场,,这么做并不因为是最有效的手段,而是最简单的,但是效果不一定好。至于财政2万亿刺激政策什么时候会出炉,能不能出来,到底最终是以什么样子出来,因为需要协商,所以会耗时而错过反应先机,也因此现在市场开始有一点担心了,这是最大的中美差异。在行政执行上,中国疫情出现马上执行隔离,透过政府支出就可以把消费拉回去,执行力度会比较强。美国叠加选举年的影响,政策会有些拖延。
【张伟】:对比这几次危机,投资者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许仲翔】:以投资的角度,2008年政府出台非常大幅度的宽松,把金融机构稳住之后,市场反弹力道非常大,出现了差不多10年的大牛市。这次可以期待危机中也突然出现机会,或许这是下一波10年大多头、大牛市的谷底。对标2001年市场到底部花了快两年的时间,所以这绝对不是一个V形反转。疫情短期不能控制、失业率下滑、GDP下滑导致市场会出现一波一波的下跌,而且因为实体经济受到打击数据是慢慢反映出来的,市场根据每次数据作出反应,所以从投资角度来讲,不会是政府放大招就来一个V型反转。
【张伟】:就当下这场危机而言,哪些行业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而哪些行业又能够从中有所获益呢?
【许仲翔】:行业里面表现最差的就是航空能源股,没人坐飞机了。美国标普500跌了快30%,航空股跌破60%。所以对旅游、观光型的产业的影响目前看是最大的。能源行业受到航空公司对原油需求降低、民众不能开车出去这两个燃油需求最大的来源影响,所以能源股也大跌。银行最大的业务通常是房屋贷款,商业和民用住宅的房地产贷款,政府规定不准因为不缴贷款、房租,就拍卖房屋或者赶走租客,导致可能很多人不交房租了,商业房地产收不到房租缴房贷,所以银行业也受到影响。
医疗行业是相对好的,标普跌了31%,医疗跌20%。科技行业也相对好一些,因为现在每天都在家里,科技产品使用频繁。其实市场跌的时候没有一个行业是好的,收益都是负的。
对于大型上市公司政府可以针对性地救助,对于小型公司政府不知道怎么来救。所以中小企业可能是受伤最惨的。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都是苹果、亚马逊这种超级大公司,其实美国47%的劳工是在没有上市的小型企业中,50%的小型企业的储备现金扛不过三个月,对就业市场打击是非常大的。加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也比较少,抗风险能力就更差了。
【张伟】:按照目前这种态势推演,你认为,是否会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呢?这又会对中国产生多大的影响?作为投资者,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许仲翔】:上周上证跌幅没有超过10%,美国、日本、欧洲、英国都超过30%,相对而言对中国股市影响是比较小的。市场反应当下关注的事情,中国疫情很快控制住,政府开始讨论财政的支出,消费拉起来速度可以很快,市场信心就回来了。欧美疫情的控制还没有给投资人信心,只看到了三大政策里力量最薄弱的货币政策,市场反应就比较悲观。
现在全球金融市场开始脱钩了,中国市场不会像以前一样,欧美跌就跟着跌。另外中国对第一波疫情的控制得比欧美好,但是还存在从欧美输入疫情的问题,毕竟是全球做生意,中国又是全世界的工厂,也是全世界很大的消费国,所以还是有各种商务往来,欧美疫情有可能影响到中国未来的股市。中国是出口国,虽然内需已经渐渐的替代很多出口,出口还是占17%,中国受到的很多影响是比较递延的,可能会造成投资人对市场抱着比较保守的心态。未来会不会出现第二波冲击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不只关注政府政策、央行政策,还要关注欧美失业率、疫情控制情况。
【张伟】:就中国而言,请你出出主意,监管当局在复工复产阶段,应该配合出台一些什么样的政策?是不是应该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方面?
【许仲翔】:中国要渐渐从出口型经济大国转成内需型的经济体,或许这一次就是机会,出口的衰退是绝对看得到的,这不是中国透过货币、财政政策来解决的问题,是欧美政府需要解决需求的问题。所以中国怎么转型,从出口转内需,可以从政策上诱导,营造中国品牌来和海外大厂商竞争。
【张伟】:让我们把话题转到资产市场。从最近资产市场表现来看,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是美国股市,可以说,最近美股呈现出上蹿下跳的“猴市”行情,今年以来,最低下跌了35%,由于周二、周三反弹,到今天仍然是下降25%。纽约石油期货价格前几天曾一度逼近20美元/桶,黄金最近从1700美元/盎司快速下降到1400美元/盎司,最近几天又表现抢眼,涨到了1600多美元/盎司。那么,请问许教授,为什么当前会出现这么高剧烈的波动,并产生连锁反应?目前市场这么高波动,是否可以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出现了过度反应?或者说还没有反应到位?
【许仲翔】:我们先讲一下,市场上大家已经产生了共识,什么市场是悲观,什么市场是还没到位,就是风险意识还没到位。我这边帮大家准备了这张图,我们看一些主要的市场,看股票和债券两个最大的市场,反映了专业机构对于整个市场的看法。如果你从债券来看,其实是相对悲观的,不管是信用债还是政府债,它反映出来的是债一下来,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几率已经接近百分之百了,股市反映出来不到百分之六十会出现大萧条。所以债券的机构投资人相对来说是悲观的,可能债券市场上少一些非专业投资人例如散户产生的噪音,股票市场是会有一些非专业投资人例如散户炒炒股票炒炒基金。美国股票市场目前经历这一波反弹之后,还是偏乐观,。如果你看这一组数据,大家相对来说处于乐观的状态,可能还没有造成那种悲观情绪认为已经到了经济萧条的地步,可以到了打底的地步,大家还没有出现一致的共识,有的悲观有的乐观,所以只要有风吹草动,看多和看空的人又会造成例如向上熔断还是向下熔断。那我们从行为经济学来讲,其实这种散户成分比较高的市场里面,通常出现一个重大负面消息,好像不去卖、不去看那个股价就当作我没赔钱,这个在比较不专业的机构和不专业的投资人身上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就会导致坏消息出来,可能会比较正面的解读它;只要有一点利好消息,就会超级乐观反应,立马去抄底。这也就导致了W型的市场曲线的打底过程,因为大家的心理因素导致不愿意去面对负面的消息。这个其实是之前的周期都看得到的,行为经济学都有大量的数据去支持这个说法的。
【张伟】:目前投资者对消息的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对好消息或坏消息都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加剧了市场波动。但坊间也有观点认为,近期市场波动与ETF买卖股票有关,大涨是由于ETF买进,大跌是由于TEF砸盘。许教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许仲翔】:的确很多人会担心,ETF是否成为下一次市场灾难的主要原因。因为美国投资人疯狂购入ETF,所以会有ETF是造成大涨的错觉。但实际上,ETF是工具,很多欧美投资人的操作,是卖掉主动管理的基金产品,然后购买ETF。卖掉主动基金,主动基金经理人需要先卖股票,才能换成现金给投资人,然后投资人用现金去买ETF,之后买股票。所以这一来一往对股市并不是单项冲击。
要了解主动基金和ETF的差别是,主动基金有专业基金人分析公司,哪个股票可能涨幅多,哪个股票好,对最有信心的10档30档股票重仓投资。ETF是指,美国投资市场太有效率了,有最知名的投行交易室,有大基金公司的专业经理人,有很多对冲基金,你砍我杀的谁也捞不到好处。但是市场价格很有效率,好/坏消息都能反应,所以不必花钱让人家多做研究,因此就购买ETF,比如按加权比重购买S&P每个成分股,这样交易成本低,管理费低,长期持有往往会打败主动管理。
很多美国的机构投资人、散户投资人都被这样教育,认为美国市场很有效率,应该购买ETF。因此从主动转到ETF,并不是很多钱去购买ETF抬高市场,而是钱从主动基金流出,再流入被动基金的过程。如果大家对市场看好,那就需要买S&P对标的股票,买的人多市场就上涨;如果大家对市场悲观,认为之前买ETF赚了很多钱,现在卖掉还是有利润,那就需要卖S&P对标的股票换现金给投资人。因此,是工具反应大家的情绪,不是工具造成了市场的情绪。
【张伟】: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话题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投资人应如何做好资产配置?按照目前的价位、流动性以及基于基本面的预期,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也就说,目前不确定性下,是选择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还是战术性资产配置策略?在你给出答案时,请稍微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许仲翔】:机构投资人在做投资组合时,挑选个股、挑选基金经理人购买产品,是占整个投资决策里相对小的比重,他们最多的时间是用于做资产配置。所谓的战略资产配置,就是巴菲特告诉我们投资一定要看得长远。其中几大类不管是欧美股票、中国A股、高收益风险债,房地产、黄金、商品,这些拿得久都会涨。比如有些可以抗通膨,有的可以赚到风险贴水,有的参与到了经济成长,或者借钱给别人投资的盈利分红。这些各种市场参与、经济参与、通膨所带来的收益,是长期的且比较稳定。因为就算灾难出现了,通常不会每个资产一起跌,比如股票跌的时候,可能会涨黄金、房地产或者债券。因此要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理解什么在未来十年内是有机会的,这是战略性配置。
战术性配置是在短期大波动情况下,如果你要避险,哪些工具是在这次灾难、在风险突然加大的情况下,最需要去管控的。比如价格下跌后,未来收益可能变高的机会下,你可以去通过战术调整,把大类资产的比重从最近跌多的资产拉上来,所以大概就是看长线的战略资产配置,和看短线的战术型调整。
我们先讲从长线做战略配置该怎么思考。首先,很多政府公债的利率已经跌到谷底了,现在再投资剩下的就是风险——货币波动的风险,和以后经济回稳利率往上调整的风险,会让你的收益非常少。从长线战略配置来说,政府公债应该是大幅往下拉。那长线什么有机会呢?股票已经跌回三十年前的水位,短期绝对还会有波动。虽然没有人可以告诉你谷底在哪里,但如果愿意看十年,现在购买应该都是相对划算的。因为我们知道未来几年,可能央行放大水造成通胀的影响,因为政府需多印钞票支持经济下滑的问题,于是货币相对黄金货币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现在这一波大家追进,黄金或许又会像上一步一样会出现一个大多头,相对美元于世界各大政府的货币,我认为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从大类资产来看,稀缺资产,这些抗通膨,抗货币价值变薄的资产都有机会。从大类资产,是可以这样看的。
【张伟】:所以,在目前这个大危机下,如果做战略资产配置的话,其实不妨重点考虑股票和黄金。如果是做战术性资产配置的话,因为现在并不是底部,还不是合适的时机。有人认为,现在是一生一次投资的大好时机。但也有人认为,现金为王,现在还不该进入,而应该是是套现等待的时候。这是两种明显不同的策略:一个是做战略投资,现在就可以进了;另一个是战术投资,还要等待,认为现在还不是抄底的时机。所以,现在应该等待,还是进入,请谈谈你的看法。
【许仲翔】:很多人都想问谷底在哪边,觉着现在难得一次的股价大打折,要去抢购。但什么时候折扣最大,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难回答。过去几次灾难都会出现好几次打底,通常比较接近W,而不是V字形。从图表来看,实际上美国在01年,首先是科技股有泡沫,让大家看到营收压力,先跌一波;然后政府出来喊话,股市马上反弹;接着911恐攻,再大跌一波;政府又出来喊话,公布货币、财税、财政政策,又反弹;然后失业数据出来了,营收很难看,又大跌一波——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才开始打底。不知道这次会不会一样,但有可能。以史为鉴,不一定完全重复,但总有蛛丝马迹可寻。说不准两年打底、一年半打底,但现在去抄底的风险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在欧美,还是中国想要精准抄底的投资人,都要去质疑自己是否专业。很多专业的机构对冲基金,或许有办法及时反映市场上情绪的悲观转乐观,乐观转悲观。但一般投资人通常抄底的状态是抢进在半山腰,在下跌的时候被吓到反而卖在谷底,然后不再看股票;等市场回温了,又快涨到山顶的时候,看到每天股票在涨,又想去买。本来想低买高卖,但通常积极择时都是高买低卖。这里并不是要告诉投资人择时不可能,并不是谷底慢慢的去承接不会赚到钱;而是很多人太过激进想要完美抄底,反而造成投资上更大的亏损。
【张伟】:这种战术性的资产配置策略,择时是很难的,但如果是战略投资,就相对简单。现实中,很多投资人都想预测未来。比如,投资大师达里奥曾预测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往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曾预测到了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次新冠疫情爆发,从你的了解来看,有没有人真正预测到了这场危机?当然,在2018年和2019年,实际上有很多的人都在预言,或者说在发出警告,认为危机快来临了,而且市场上有发出危机信号的先行指标,比如美国十年期国债和一年期国债的利率出现倒挂,往往就是危机来临的时候了,2019年曾出现过这样的倒挂,但后来因为股市又往上涨了,大家就把这个信号给忘了。你认为,预测危机靠不靠谱?我们做投资的时候,要不要预测未来?
【许仲翔】:这里有另一个做投资可能经常犯的错误。投资人可能认为资产配置是指,我要精准猜到明年是涨股票、涨债券,还是涨黄金,或者明年股票会跌,那我要赶快去放空股指期货,或者空仓等机会。所以一般人把投资配置认为是,很激进的资产择时。因此这样的投资人最喜欢买书、买杂志,听投资大师最近在讲什么有机会、讲什么灾难可能发生。我们都会幻想,只要抓到一个投资大师,跟着他走,就可以百战百胜。08年市场上面最受大家瞩目的(当时大家已经不觉得巴菲特了不起了)是John Pawson。他当时为客户赚了200%,而市场跌了快60%。他大加宣传如何预测到危机发生导致一个金融体系崩盘。这么优秀的业绩让他在零九年到一零年的募集到140亿美金新资金,对冲基金每年收2%还可以再抽成,却在之后的五年亏掉了70%。这并不是表明他不专业,而是说他之前对次贷危机的洞察,在之后全球政府宽松时不再适用,所以他预测对一次很难预测对第二次。比如像在零一年,他认为科技股、网络公司都没有现金流,不可能真的有价值,于是帮投资人规避科技股,躲避掉科技股灾。他认为网络公司不赚钱(Amazon股票是连涨了十年),觉得苹果公司顶多是高端配件,不可能替代Blackberry这种商业用品。所以如果认为看对跟对市场专家,可以帮我规避掉下一个危机,帮我看到下一个机会,这从实证上来讲,是看不到的。唯一连续帮投资人赚到钱的,是巴菲特。他说,短期绩效我看不懂、抓不到,我就一个公司和机构看十年二十年。为什么他说:我可以告诉你成功的方法,但我怕你学不来。因为没有人希望像我这样到八十岁才变成富翁,你们都想四十岁就变富翁。这也反映了短期看得准,一次致富太难了,因为大家都想要这样。但如果你愿意看二十年、三十年,这种机会你可能看得到、参与得到。
【张伟】:回过头来看这次崩盘以及疫情从1月份演变的过程,作为机构投资者或者散户,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许仲翔】: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要对市场有敬畏之心,短期内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你是没办法完美避过或完美预估。所以很多时候投资人花很多时间看新闻报道进行投资预估,但是你确实再努力用功都没法完全避开风险,因为你的很多收益都是因为承担了风险的,如果你不想要风险,你做了研究把风险规避掉,实际也规避了收益。你要做投资,从市场赚到钱,那么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参与了市场,必定就参与了它的涨跌、好坏,这一点是大家必须要认同的,千万不要有规避风险只获得收益的错觉。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可能不太适合投资,因为可能会拿不住而变成高买低卖的的韭菜。
第二点,很多时候你的风险意识出现,并不是因为现在才有的风险,风险出现一般都是滞后情况,其实一直存在,只是你没感觉到,直到出现了报纸头条可能你才感觉到,其实你的风险意识已经慢了。所以为什么19年巴菲特看的很空,因为19年他是相对保守的,19年股市涨了,他一直有风险意识,他已经在买一些相对安全的东西,不像我们看股市涨就没有风险意识了,比较专业的投资人等大家都有风险意识了,这时候才可以重仓持有。所以风险意识其实是滞后的,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因为市场早已反应了这些坏消息,所以应该思考的是还没反映出来的坏消息,而不是关注已经反应在市场里的坏消息。
第三点,你要是了解一个危机,是实体的危机还是金融的危机。金融的危机通常反弹会快,只要政府应对的积极性够高,决心够高,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高的,但如果是一个经济由下而上的问题,通常就会比较慢。不是说政府没法处理这个事,只是比较慢,因为很多的人和公司要个别支援,要财政财税叠加,慢慢才能看到大家信心慢慢回来,回归正常生活,会相对的慢,所以不要把上次金融危机的V型反转,套用到这次,每次都有出入,大家要注意。
【观众提问】:美国参议院今天(3月26日)已经通过了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这是一个新的刺激信号吗?
【许仲翔】: 美国市场最近多头的反弹,已经反映了大家已经知道这个刺激方案十有八九是会出炉的。选举年总统也很积极,所有众议院,参议院的议员们也会抢功,但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心态,因为大家对这个内容是持保守的态度,现在反应的是这个方案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么有作用。
【观众提问】:美股今天开盘表现还不错,高开高走,这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带来的呢?
【许仲翔】:绝对是财政政策,因为之前货币政策出来时反应比较悲观,居然没有财政和卫生方面的政策,现在财政政策出笼就开始有信心了。比如欧洲的财政政策比起美国来是更大手笔,德国的财政政策占GDP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美国又是选举年,两党之间是不是可以互相较力,市场上还是期待这个的。
【观众提问】:这么多国家采取强有力的刺激,规模也非常大,这是否存在夸大恐慌的程度?这是否会造成政治干预过猛,经济增速过热,富人受益最多的后遗症呢?
【许仲翔】:我不觉得这次政府的反应幅度过大,甚至在速度上还有点慢,而且后面还可能继续加大步调,因为我个人认为,这次会比911和科技泡沫的恐慌来的更大一点。所以,我觉得政府的反应不能说过大,但是政策出台都会造成赢家和输家,因为背后有政治较力存在。像共和党想照顾大企业,民主党照顾的是他的票仓,这些低收入的。所以最后到底赢家输家是谁,目前还不确定。一般货币政策使货币贬值,最后都是这些存钱的、收入不高的、和已经退休的老人吃亏;还能借钱投资的大多是本来就很有钱的企业家和有房去抵押的人的,所以从以前来看,还是对富有的人比较有帮助。
【观众提问】:在社交媒体时代,市场预期是否被过多的消息所绑架?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过度焦虑,也都身处在互联网世界里,消息铺天盖地,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许仲翔】:互联网确实带来很有趣的景象,因为原来消息获取慢而且有限,你就不会对自己的想法这么的有信心,过去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大多是机构,因为散户觉得没资讯怎么敢去买股票。因为互联网和资讯的便捷性,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专家,对自己的判断太过膨胀,但实际上这是错的,有的时候这些信息只是一些皮毛的。大数据下,手机只推给你想看的,你乐观手机就会推给你乐观的,你悲观手机就会推给你悲观的,所以大家的评判就会出现不理智的膨胀而做错的决定,这是一个投资人需要去思考的事情。当资讯多时,更要思考它是不是片面的。
【观众提问】:美联储会不会出台更劲爆的政策,比如将基准利率调整为负,因为我们也看到很多国家的基准利率是负的。你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许仲翔】:我觉得有,但可能性很低。大家可以期待一个更大的财税政策,接下来降消费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降收入所得税和中小企业资本利得的税,这个可能性是可以期待的,以及更大的政府支出,以及更好的财政条款。一方面是因为选举年,后面的数据可能会比大家预估的要糟,政府看货币政策出台影响不大,所以后期估计不会再加码。
(文中配图来源于嘉宾演讲PP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