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中国金融》|构建完善的经济治理体系

2020-05-27 14:13:33 和讯名家 

作者|郭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0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完善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治理效能的转化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经济体系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抗打击能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充分意识到此次疫情从就业、消费、生产以及外贸等各方面对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们唯有以不变应万变,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和发展环境动态变化,持续完善经济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的能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来看,完善的经济治理体系既需要现代化的经济体制,也需要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完善经济治理体系提供高质量的制度供给;另一方面要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共同发展,为完善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协调发展的产业载体。

加快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完善经济体系制度保障

首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中国经济的动力和潜力关键取决于市场主体的信心与活力。切实简化政府审批程序和流程,降低市场运行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坚持竞争中性的原则,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对违规经营者依法严惩,对遵规守纪者无事不扰,更大规模地推行减税降费。其次,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是进一步压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继续完善负面清单法律法规,明确细化负面清单中限制性措施,推行负面清单变动的程序公开化,增强负面清单的现实操作性和透明度。再次,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建立产权保护长效机制,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持续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夯实经济体系产业基础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因此,第一,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调节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培育新兴产业链,运用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实现资源调度优化和精准决策,提升制造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第二,增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稳定预期,防止实体经济由于流动性紧张引起慌乱,特别是长期受到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困扰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在此次疫情冲击中首当其冲,因此支持政策在具有一定总量性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结构性特征,并以此为契机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保证金与考核评价相关制度,将实体经济相关信贷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互联网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资金流向监管系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金融业发展同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第三,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实施精准化调控。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转换经济体系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在此次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有效推动复工复产中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各国发展历史实践来看,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力现代化要求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第一,切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对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利益分配以及维系创新可持续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是激励创新意愿和行动的行之有效的一项制度安排。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推动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我国现实,实施基于区域差异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与阶段不尽相同,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制定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的产权保护政策,而对于技术落差较大与研发投资明显不足的落后地区,应实施相对弱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促进创新技术转移,实现经济的赶超发展。第二,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有效结合。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以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于科技创新不断产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组织,积极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企业研发为主体,市场调节为分配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使高校和研发机构与企业展开研发合作,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

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提升经济体系运行效率

当前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依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动荡之时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这样的局面难能可贵。今后,应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从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体系、金融调控体系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完善金融治理体系。第一,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是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中之重。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重点在于提高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将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发展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第二,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重点完善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产品供给,金融机构总部在研发产品时积极考量基层机构身处一线对于产品需求的信息优势,防止产品开发与现实需求脱节。第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强化逆周期调节作用,宏观政策既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又要精准施策,有效对冲疫情冲击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金融应该大力支持扩大内需战略,在加强服务“六稳”工作的同时,着重落实“六保”任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优化预算支出结构,适当提高赤字率。研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医疗卫生、公共防疫、应急管理能力等补短板建设。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将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首要位置,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政策。同时,还应注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处理好主要与次要、稳与进、短期与长期、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第四,加快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组织实施好宏观审慎评估,逐步探索将表外理财业务等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注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强化经济体系人才支撑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贯穿于经济治理体系的全过程。第一,着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加快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换。从优化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看,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和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从扩充未来人力资源增量看,一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二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第二,大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人力资源结构。为满足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和建设质量强国的需要,应加快形成多层次人力资本结构。积极扶持发展职业教育,规范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目标和市场定位,培养一大批实践技能突出、具有娴熟技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第三,优化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制度,在创业创新补贴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强化薪酬激励,鼓励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行协议工资与项目工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