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我国银行业金融韧性不断增强

2020-06-10 11:48:53 和讯名家  边鹏

作者|边鹏「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1期

21世纪以来,我国有效应对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三次突发事件。本文以三次突发事件中银行业业务情况为样本定性分析金融韧性。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金融韧性渐次增强,这种金融韧性增强形势在疫后恢复期将迎来短期机遇,在中长期有望给金融乃至全社会带来深远影响,改变甚至引领全球金融发展趋势,最终巩固全球金融韧性。

三次突发事件中银行基本业务情况

2003年“非典”时期,百姓生活还十分依赖现金,但由于交通与通信基本保持通畅未发生大规模挤兑现象。贷款方面,消费者当时主要的贷款类型是房贷,只能现场办理,受疫情影响较大。从汇款看,转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但当时并没有现在的电子商务和快捷支付业务。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百姓生活依然依赖现金,部分地区通信障碍使取款业务遇到困难,银行金库紧急调配现金。贷款主要依赖线下方式,地震期间,受灾地区的贷款发放都是克服大量困难完成的。从汇款看,部分地区通信障碍使当地转账业务和支付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百姓生活几乎可以不依赖现金,因此没有发生大规模挤兑现象。贷款方面,消费者可以随时获得信用贷款,利息和还款期限都没有发生波动,起到有效稳定居民信心的作用。从汇款看,第三方支付、转账都未受到任何影响,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非接触式的扫码支付(扫脸支付由于口罩影响而不再受到青睐),充分体现了我国移动支付世界领先的优势。以北京鼓楼大街馒头店为例,消费者用非接触式的扫码支付,馒头店直接将馒头通过一个小滑梯交给消费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接触和病毒传播。

金融韧性定性评估

我国银行业金融韧性在外部压力下的表现逐渐增强。

需求端:在外部压力下,社会对金融更加无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舆论高度关注社会的薄弱环节,但相对而言金融业未见引起较大反应。疫情期间,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置办都明显倾向使用非接触的扫码支付,全国范围的小额支付业务也经受住了全国消费者的检验。人民银行在春节期间放开小额支付系统交易限额,使小额交易系统能够承担部分大额支付系统的工作,应对疫情的拨款也可以顺利划账。

供给端:银行压力减轻,银行需要面对面的服务越来越少。银行的很多机构在疫情期依然坚持在岗运转,如7×24小时运转的数据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通过多年积累的多地分中心分布式运行经验,他们不仅保证了自身的本职工作,还承接了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的银行业务与流量。国内多数大型银行的业务离柜率都超过90%,主要业务都已实现线上经营。客户无需到网点,无需见到银行客户经理就可以实现银行业务办理。

生态端:金融稳定性越来越好,未出现挤兑和家藏现金现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染性进一步限制居民现金业务,百姓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明显偏向扫码支付。现金的使用空间被极大地压缩,这样也就不存在居民挤兑储蓄存款的动因了。

金融韧性强化的内在动力探究

我国金融韧性增强受益于金融改革与进化,主要是金融行业、信息产业、监管政策、消费者素质四方面合力的结果。

我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在笔者的研究中,亚洲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排名领先,我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印证了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在当前金融科技浪潮下,我国大型银行虽然在金融科技影响力和金融科技投入方面落后于美国,但在金融科技推广、新技术应用和技术研发方面均领跑全球。

信息产业的软硬件蓬勃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中也走在前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都积极探索,取得先发优势;同时,我国市场规模大,仅仅是金融信息行业体量已达千亿级规模,形成行业生态和良性循环。

我国监管当局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留足创新空间。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者对金融科技秉持“审慎监管、包容创新”的监管取向,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鼓励金融科技创新。这样,在市场层面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友好环境,促成整个银行业几乎没有一家商业银行的战略中不包含金融科技内容。

消费者全民信息与金融素养提升。我国全民信息素养不断提高,普遍使用手机中安装的社交软件进行交流与获取资讯,而嵌入在这些社交软件或手机的快捷支付功能很容易就被人们使用。根据美国最大的风险基金KPCB有关报告,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3.54亿,居全球第一。这些智能手机都内嵌摄像头,可以方便的扫描二维码或人脸识别,配合指纹识别和NFC模块,可以方便开展支付、转账、理财等诸多银行业务。

银行业金融韧性发展展望

新冠肺炎疫情后短期需要强化技术、运营、管理与研发

人脸识别遇到拦路虎和技术升级的机遇,无接触/零接触业务将获得青睐。刷脸支付依赖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普遍需要识别口鼻处的人脸特征,甚至反欺诈时需要的活体检测也需要嘴部动作,另外部分银行员工管理与业务操作也运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因此亟待提升现有人脸识别与活体检测技术,兼容戴口罩的消费者与银行员工。

健全7×24小时运营智能化,使安全与效率双提升。疫情之后,需要不间断运行的银行机构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尽可能设想出极端情况,制定极端情况下的预案。对客户服务中心,要下大力气,集中产学研三方力量,下工夫提升智能客服的应答准确率,丰富智能客服功能,真正让智能客服能够起到替代人工客服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利用5G的分片技术建立一个强安全网络环境,支持员工居家远程接入到客服中心。对数据中心,除了也要引入强安全的远程接入能力外,还要引入机器人技术,尽最大可能替代人力。同时这些新技术要做好保养,经常演练,以确保极端情况下金融业务的连续性。

从集约化管理向绩效导向管理发展,使银行管理适应远程办公时代要求。早在2012年,国外某大型银行已经实现不少于10%的员工居家办公,只要绩效考核到位,居家办公的效率不低,而且比以往更容易解决加班过劳问题乃至家庭矛盾。特别是在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下,居家办公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一般银行员工,居家办公需要具备安全可靠的音视频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形成长期远程办公的工作习惯,如录音、音频自动转速记稿(STT)等。对于软件开发人员,居家办公需要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化程度,强大的代码分发及联调团队,银行软件开发环境支持安全可控的自动远程测试。

大量人力密集型的中后台业务被机器替代。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改造愈加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金融业务中来,所辐射的业务范围也更加多元,逐渐从金融业务的前台拓展到中后台。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使得风险管控更加智能和有效;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光学字符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应用将协助实现纸质文件数字化和业务流程的线上化,金融业中后台对账、录入等业务受到巨大影响,不会疲劳、准确度极高的机器有望取代部分金融机构或银行工作人员,在节约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中后台业务处理效率。

金融进化将在中长期推进我国金融韧性强化

不刷存在感的金融——无感金融。在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金融韧性就会经受考验,金融韧性越强社会就会对金融越无感。未来,物联网替代银行员工与企业人员的面对面工作,区块链技术解决信任问题,5G使这一切瞬间发生,金融科技发展使金融韧性强大到社会对金融会渐渐失去存在感,但这不是坏事,说明金融业的强大,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充分支持。

从对消费者的专业人工服务,转向对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嵌入式无人服务。在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冲击下,将银行已有的线下服务迁移到线上,同时保证线下服务的高质量在迁移过程中不降低。线上服务的特点是碎片化,未来银行服务也会适应这种碎片化场景,嵌入到消费者日常生活,特别是线上工作生活中,就像将支付嵌入到社交软件和电子商务中一样,以后将有更多的金融服务被打散后模块化、产品化,融入到视频平台、教育平台、医疗平台和网游平台等。

银行业有望走在各行业居家办公浪潮的前列。一方面,银行业主要属于智力密集型的行业,银行业与信息科技型企业有很多相似性,这种行业特点适合开展居家办公。另一方面,银行业提供的无人服务并不是不需要雇佣员工,恰恰相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还是要雇佣相当大规模的员工,而且素质要求很高,背景越来越偏爱多学科交叉。这些银行员工学习能力较强,可以迅速适应居家办公时的管理制度、办公环境、心理干扰等方面的变革。

我国金融韧性增强将对全球起到示范性、外溢性影响

全球将重新认识金融科技对金融乃至社会韧性的作用。以往在国际金融论坛上,不少资深银行家将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看做是前卫甚至是赶时髦,通过此次疫情,全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金融科技对金融韧性与社会稳定有序运转带来的好处,金融科技将成为文明和安全的代名词。

对全球金融科技的影响,真正意义的非接触/零接触支付将席卷全球零售商家。从商家看,扫码支付在中国以外国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监管与法律限制,各国立法机构及金融监管单位在重新认识金融科技的社会意义后,将会因地制宜依自身国情调整相关法律及监管政策,促进扫码支付等多种非接触/零接触支付发展。而零售商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吸引流量和避免直接接触消费者等多重目的,会更加偏爱这些新型支付形式。

基于移动设备的金融服务将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从消费者端看,除了零售业的变革外,金融科技最大的变化还是根本性地改变银行功能的业态,银行业将会继信息业之后泛在(Ubiquitous)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随着移动设备的升级进化,银行的功能将更多地以代码形式嵌入到人们生活之中,发达国家的手机银行将会进一步普及,功能不断丰富,不断缩小与我国手机银行市场的差距。最终,全球金融的发展将会是殊途同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