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闲谈 Fintech:金融和科技不一样的结合

2020-06-23 09:49:38 经济观察网  陈世渊

  金融科技(Fintech)近几年来“横空出世”,成为金融界最火热的一个新概念。一般人会觉得金融科技听起来很新颖而且有趣,但是离日常生活和工作好像有点远。不过对于银行来说,早已习惯每天面对金融科技:这是一个银行绕不过去的挑战,更是一个银行自我革新的历史性机遇。澳大利亚未来学家 Brett King 说,“未来银行会无处不在,但不在银行”(Bank 4.0:Banking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从现在到未来的这座桥梁,正是金融科技。

  严格意义说,金融科技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认为金融科技是在金融服务业发生的科技创新,这些创新催生对提供金融服务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新业务模式、新应用、新程序或新产品。

  香港金融管理局认为,金融科技大体上包括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俗称 ABCD),可涵盖支付、清算和结算、存 款、借贷和资本市场融资、保险、投资管理和市场支持等诸多金融领域。

  回顾历史,科技多次深度影响银行业,推动银行业务发展。比如大家很熟悉的ATM 机,在1960年代问世后,50多年来一直是银行客户存取现金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完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又比如,1970年代IBM发明第一代刷卡机后,刷卡便成为银行客户日常购物的一个主要支付方式。到了1990年代,互联网得到广泛使用,银行客户开始通过网络管理个人银行账户,账户查询、转账、投资 等不再需要客户亲身光顾银行。在2000年代,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智能手机,发起手机革命,手机银行随即成为一个新的潮流,成为续物理网点和网络银行之后的银行第三个主要获客渠道。这些大家熟知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科技不仅提升了银行效率,更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最近几年以ABCD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崛起,一开始的故事和以往有些不一样。这次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先进的科技能力、数据整合能力和经营理念,快速渗透入银行传统的“势力范围”,对传统银行“降维打击”,传统银行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业务板块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比如在中国个人消费支付领域,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支付取代银行卡成为人们最喜欢的支付方式。又比如微众银行,专注于普惠金融,其“微业贷”产品,提供高达300万元人民币的小微企业贷款,最快可于1分钟放款到账,超高效率远非传统银行可比。

  传统银行在巨大挑战下,纷纷举起金融科技大旗,从前中后台全方位自我改造。美国的摩根大通、高盛、第一资本等银行的金融科技应用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是业内翘楚,已成为科技化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则紧追不舍,全力提升科技水平。

  这使得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了。这一次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了,这也许是“金融科技”这个词的内涵。未来银行,是一个科技化的银行,还是一个做银行业务的科技公司?未来银行,是业务驱动IT,还是IT驱动业务?

  从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具体影响来看,金融科技对内提升银行的营运效率,对外拓展银行业务,银行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随之改变。IT部门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为银行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从银行和社会的关系看,开放银行成为趋势,银行成为连接客户、商家和政府的纽带。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构建金融生态圈,全方位的解决客户痛点。

  从展望未来趋势回到当下,我们发现在当前疫情全球蔓延的时刻,金融科技刚好是应对疫情冲击的最有利武器。银行的远程开户、线上交易和支付、极速放款等基于金融科技的服务,减少人和人之间的物理接触,既防止了疫情扩散,也更快的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亟需的资金。金融科技极大的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金融科技已是诸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银行寄望依靠金融科技,迎接来自网络银行等金融科技公司的严峻挑战,实现从传统银行向数字化银行的跨越。

  作者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亚洲)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