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疫情,中国经济周期的拐点应当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但是,由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上行的过程被打断和推迟了。
谈论当前中国疫后的经济复苏,不能忽视在疫情发生之时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宏观背景。
7月3日晚,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财经研究院/一财全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共同举办了题为“亚洲和中国经济展望,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复苏”研讨会。会上,重阳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此前中国的3年经济、信用下行周期结束,上行周期来临。
“在疫情发生前,中国经历了连续3年(2016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经济和信用周期下行的过程,这是在整体宏观政策主基调指引下做出的,也就是过去两三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解析信用的大背景。这3年的下行主要是由于政策导向,而这一政策其实早已出现转折。以社会融资变化来看,早在2019年二季度以及年中就出现了拐点。”他称。
信用周期拐点的出现往往预示着6-9个月后经济周期拐点的出现。王庆认为,如果没有疫情,中国经济周期的拐点应当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但是由于疫情,这一拐点不仅没有发生,反而增速瞬间崩溃。简而言之,由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上行的过程被打断和推迟了。
反过来,在应对疫情时,财政、货币、信用等监管政策是以更大的范围、更广的方式展现出来。后续中国经济复苏有技术原因,也有大的信用和经济周期背景的原因,所以后续中国经济V型反弹、复苏可能比大家预测的要更加强劲。
同时,王庆称,中国此次在政策反应上总体表现相当克制。中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同时疫情管控严格、冲击持续时间短、恢复更快,因此也就不需要如欧美国家那样过强的政策刺激。
在疫情冲击之后,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面临重要机遇。“现在我们进入到了新时代,美国进入零利率,如果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生存和有效运作因低利率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影响到美元货币。不过,尽管目前美元的地位可能受到挑战,但汇率本身是相对的,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取代的货币出现,它的地位仍然不能撼动。从这个意义来讲,美元地位削弱是人民币地位提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王庆表示。
因此,当前时机对人民币未来地位的提升非常关键,中国要保持常规的货币政策,要培育自己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并抓住机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