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 银行存量资产处置迎挑战

2020-08-02 20:19:42 北京商报网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在新规压力下,大部分银行都面临着过渡期如何处置原有存量资产的问题,8月2日,多位银行业从业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延期实施虽然为银行留取了一定的“喘息”空间,但未完成的“作业”让银行仍面临不小压力,尤其是部分理财产品资产端期限长达2年。在分析人士看来,对于银行来讲,由于投研能力、投资者教育、系统建设等因素阻碍,部分中小银行资管业务转型仍存挑战。

存量处置“压力山大”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带来冲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面临较大压力。因整改转型进度条进展缓慢,7月31日,央行发布《优化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引导资管业务平稳转型》决定,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而资管新规延后一年实施,也恰恰反映出目前整个银行业转型的困境。不少银行业从业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均提及,资管新规延期实施虽然为银行留取了一定的“喘息”空间,但各家银行仍面临不小的压力。

在资管新规的压力下,大部分银行都面临着过渡期如何处置原有存量资产的问题,本该按时完成的“作业”却完成不了也让银行倍感压力。“之前业内预期的延期时间在2-3年,这次监管正式确定了只有1年时间,虽然能给存量处置带来一些时间,但还是很有难度。”一位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对存量处置的方式,行内主要采取资产证券化、提前赎回、自然到期和回标等,也都正在推进,从进展来看,前期好处理的已经基本处理完了,后面都是比较难啃的骨头。”

另一位股份制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说,“虽然资管新规延期的信息已经发布,但目前仍未收到总行关于具体存量处置进展的细化方案。总行此前的要求是力争利用空档期,争取在年底前完成任务,希望在2021年开始轻装上阵,进一步优化产品端业务条线,不过,在当前不良增加压力渐现的大环境下,现在大概率会放慢脚步,将时间延后至明年。”

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就一直按照监管要求逐步压降存续资产,制定整改计划,在采访过程中,多位银行从业人士对延期1年的时间节点有所焦虑,中小银行从业人士更是直呼“压力”。一位城商行业务部门负责人透露,自资管新规发布后,行内就一直在压降存量,截至2019年底理财存量资产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超过40%,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进展缓慢,而理财产品有的资产端期限长达2年,更难处置。在他看来,要在2021年底前完成转型,难度不小。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表示,很多现存资管产品的到期日依然还有2年甚至更长,全部实现净值化转型的难度依然存在。对于银行来讲,一年内全部实现消化确实存在整改困难,由于投研能力、投资者教育、系统建设等因素阻碍,部分中小银行资管业务转型难度较大,尤其是全部实现净值化的难度很大,即使延长到2022年,对于中小银行的存量化解而言仍然存在困难。

不过对存量资产处置,此次政策也健全了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鼓励采取新产品承接、市场化转让、合同变更、回表等多种方式有序处置存量资产。允许类信贷资产在符合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回表,并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已违约的类信贷资产回表后,可通过核销、批量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鼓励通过市场化转让等多种方式处置股权类资产。稳妥处置银行理财投资的存量股票资产,避免以单纯卖出的方式进行整改。

“非标”拆弹攻坚战

资管新规发布后,包括监管和银行关注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就在于“非标”,资管新规重新对非标资产进行了定义:非标准化债权投资是指除标准化债权类投资以外的资产;而标准化债权类投资必须满足分可交易、公允可流动、信披充分、集中登记、独立托管,并且是要求在银行间、交易所等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场所交易等条件。根据资管新规精神,过渡期结束后,所有银行存量产品都要合规,而不是顺应资产自然到期。那么过渡期结束后,还没到期的“非标”如何处置,也成为让银行头疼的难题之一。

来自《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9 年)》的数据显示,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2019年末,非保本理财穿透各类资管产品后持有资产余额26.24万亿元。其中,存款、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71.75%,同比上升5.48个百分点。债券是理财产品重点配置的资产之一,在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中占比最高,达到59.72%,同比上升6.37个百分点。在投向存款、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占比上升的同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同比下降1.79个百分点至15.63%。

然而,非标资产的处置难度也颇大。一股份制银行资管人士表示,“目前出现问题的非标资产情况比较多,有的只是延期,有的出现部分坏账的情况,需要做计提,后续处置掉。比如提供额外的增信措施,和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提供足够的折扣或者优先劣后比,完成处置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相较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体量更大,压力也更重,一位国有大行相关人士直言,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过渡期的设置,将会考验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存量资产处置和不良资产的消化都需要时间。”

对于非标资产而言,如何在过渡期内化解存量风险,使之符合监管规定,同时又不会对市场产生大的冲击成为当务之急。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还是要进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规避期限错、资金池运作的风险,将非标业务的风险与投资产品一一对应。

如何打好“非标”拆弹攻坚战?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非标资产标准化程度较低,风险较高,目前来说是监管重点关注和要求机构压降的领域,即使绕道信托等机构都比较困难。非标转标,应想方设法达到监管要求,应消除期限错配,加强投资人教育,设计与发布期限长、底层质量较好的产品。

陶金认为,监管政策的目的在于防范非标资产的刚兑、嵌套和不透明等风险,因此要着重监管非标资产的自身风险,对于短期内较难化解的非标资产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非标资产,健全非标资产的登记、流转、交易等公开、透明的流动性平台。

进一步加强业务风险隔离

除了过渡期延长外,此次还做出了“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在一位银行业从业人士看来,监管此举主要还是防止政策“一刀切”造成的不可控的风险出现,尽可能保证金融机构能平稳过渡。

“延长过渡期有助于缓释对相关市场的过度冲击,从而规避了更大的机构破产和资金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传染效应。”陶金指出,“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资管新规延期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并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因此,延长过渡期并不会刺激新的非标理财大量出现。”

苏筱芮表示,本次延期,为银行在资管新规背景下的整改行动提供了喘息之机,使得新规改革平稳过渡,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健发展;银行业机构也需要抓住此类契机,提升自身主动管理能力,回归业务本源发行符合监管要求的创新产品,加强业务风险隔离与管控。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