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专稿】林景臻:后疫情时代我国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危与机

2020-08-06 17:02:10 和讯名家 

 

  编者按:新冠疫情已经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卷土重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与投资都将深受影响。相应地,中资银行海外业务受到了哪些影响?中资银行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如何继续做好企业和居民的海外业务?本刊特约中国银行林景臻副行长从挑战与机遇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为读者做了详细解读。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后,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面临新挑战和艰难选择。在后疫情时代,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拓展要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坚持稳中求进,灵活调整,充分把握危中之机,努力实现国际化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疫情下我国银行业

  国际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散,对全球政经格局、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疫情加剧了“去全球化”的趋势与大国博弈力度,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面临艰难抉择。我国的疫情应对成效,凸显中国体制相对西方国家在危机应对、经济韧性等方面的优越性。在疫情蔓延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一些国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势力顺势加大力度保护本国产业链安全,例如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都在出台推动产业回流本国的举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摩擦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试图通过“甩锅”疫情责任、干涉中国内政、鼓动中美“脱钩”等手段为选举造势,增强了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力度,增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更为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面临更加艰难的布局选择、更大的业务开拓难度和更多的金融制裁等风险。

  全球经济深陷衰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业务增长乏力。受到疫情中全球“大封锁”抗疫措施的影响,全球人员往来和物流受阻,跨境贸易和投资创纪录下滑,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预计2020年全球实际GDP将下滑5%以上,创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深衰退;全球贸易下滑10%以上,绿地投资和跨境并购数量萎缩超过50%。而且,疫情拐点未至,存在不断反复的风险,未来复苏前景的不确定、不均衡态势突出,预计全球经济未来五年平均增速仅为2%左右。不少跨国大型银行对跨境投融资服务和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更加审慎,甚至收缩或撤出部分业务,将业务重心转移至国内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全球一体化经营将同时面临跨境金融业务增长乏力、更高的国别风险与信用风险、更大的经营管理成本压力。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银行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市场风险提升。2020年以来,疫情冲击叠加能源价格大幅下跌,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部分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新兴市场整体资金外流态势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导致跨国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出现短期大幅增长或大幅下跌,经营脆弱性加大。一方面,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环境推动资产价格普遍上涨,2020年4月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股票指数分别回升20%以上;另一方面,流动性泛滥下实体经济低迷不振,股票等风险资产却估值过高,资产价格震荡风险加大。一季度,国际银行业的交易收入与汇兑损益整体出现巨大波动,市场风险不容小觑。

  疫情加剧全球低利率环境长期化,海外业务面临利差收窄的新挑战。为应对疫情冲击,主要央行开启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浪潮,全球利率水平处于历史最低区间,银行业的信贷利差将大幅收窄,从而对银行息差收入产生挤压。2020年一季度美国银行业净息差已经下降至3.13%,为近五年最低值。疫情叠加低利率常态化、长期化,使得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负债端看,疫情封锁、失业或破产风险使得企业和个人客户减少投资消费,增加存款、提高储蓄。欧洲、北美地区的个人储蓄率和存款规模在2020年3月以来均创出历史新高。从资产端看,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少跨国大型银行贷存比明显下滑。疫情持续蔓延导致跨国银行在全球各地区的企业客户流动性趋紧、提款需求陡增,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资产负债平衡管理难度和流动性风险加大。

  海外资产质量管理和资本管理压力上升。疫情下诸多行业遭受重创、企业资金链断裂,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消费和服务业首当其冲,银行相关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承压。同时,受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全球产业链重构影响,部分传统制造业面临资金链趋紧,供给端承压和需求复苏不明朗等冲击,出现经营停滞、濒临破产等问题。如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制造业领域,房地产、基建产业、采矿业等产业;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大型银行相继大幅提高信贷预期损失的计提规模,欧美大银行在2020年上半年的计提总额已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水平。拨备上升、利润下滑,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将面临巨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辩证把握后疫情时代

  银行海外业务的新机遇

  从长期来看,新冠疫情加快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经济金融新变化和新格局下蕴含着新的机遇。适应全球化发展、产业链调整的新格局,立足于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把握区域结构、业务结构、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新机遇。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将助推国际化发展。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双循环”格局的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完成传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从依附型向自主型的转变。在新冠疫情重挫全球贸易投资的背景下,中国仍将会持续扩大进口以满足国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2010~2019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家庭消费增量30%以上,酒类、汽车、手机及奢侈品全球消费份额超过30%;2019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8.2%,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全球总规模的10%。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商品、发达国家高端消费品将可能成为拉动我国进口增长的重点领域;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的光伏面板、高铁、数字支付、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将成为银行国际化布局和客户准入的重点领域。

  亚太、非洲等新兴地区增长机遇。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并不一致,“东升西降”特征较为突出。据IMF预测,2020年,发达经济体GDP增速将下滑8.0%,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下降8.0%、10.2%和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降幅为3%,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东盟五国降幅分别为0.8%和2.0%,仍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根据经济增长前景的变化,部分国际大型银行在欧美市场采取业务收缩甚至退出计划,而持续加大在亚太、非洲及中东等新兴市场地区的资源投入。亚太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20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同比下降3.2%,但与东盟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却逆势增长5.6%。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自由贸易协定有望签署,将深化我国与亚太特别是东盟地区经贸往来,为银行国际化业务创造增长空间。

  海外线上业务增长前景良好。疫情爆发对银行业务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交易转移到线上,促进了交易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升。拓展线上渠道已成为国际大型银行发展海外业务的重要策略。部分国际大型银行通过线上渠道拓展司库、交易银行、支付结算、金融市场等业务场景,通过嵌入和开放模式提升客户体验,部分领先银行线上公司客户服务可覆盖其70%以上的海外机构;部分银行在亚太及非洲等金融欠发达地区通过手机银行渠道拓展零售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拟持续加大业务投入。2020年一季度,在经贸活动萎缩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同比增长34.7%,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无接触”服务模式的客户和交易规模持续上升。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的背景下,线上业务将成为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加入WTO以来,我国逐步降低外资企业运营门槛,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逐渐提高。疫情传播并没有阻碍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我国持续推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对外开放新布局,在海南等多地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探索在税收、资本和人员流动方面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优化监管政策等措施持续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为内外资公平有序竞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9年末,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90余家在华进行投资。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外资企业的进入步伐会明显加快,部分竞争力较强的外资企业在跨境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等领域具有较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会在相关领域带来新的业务增长机遇。

  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后疫情时代,全球低利率环境下,跨境信贷业务发展及其收入增长潜力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需求较大,银行在跨境承销、做市和托管等业务上可以获得良好的增长机遇。特别地,中国银行业在综合经营方面的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宽牌照准入,为服务好科创板、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等进一步提供充分的配套支持;通过利用好金融对外开放新政策,持续提升海内外一体化服务的竞争优势,国际化大银行在服务海外市场客户综合化金融需求方面将会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把握时代新变局,

  推动国际化发展行稳致远

  当前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业务发展相对稳健,网点布局和产品体系覆盖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业务模式和区域管理架构创新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后疫情时代,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银行业海外业务拓展应当把握时代变革的新格局,立足于国内业务发展基础,及时调整和优化国际化业务战略,实现高质高效、行稳致远的发展。

  坚持“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业务始终是国际化发展的基石。在中国持续推动新型国际化发展格局、扩大双向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对外联系必将日益紧密,跨境金融服务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银行业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战略,立足于国内大市场,全面服务“走出去”客户,深挖客户全球化发展需求;发挥海外机构布局优势,将“引进来”客户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价值创造。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海南自贸港等建设机遇,继续做强亚太地区市场,发掘东南亚、南亚地区跨境贸易优势带来的跨境联动业务需求。要做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支持国际产能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在审慎评估国别风险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参与商业可行项目。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各区域资源投入。当前全球疫情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水平、货币政策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业务经营要根据各海外市场的特定情况,重新评估、动态调整部分地区的经营策略和资产业务结构。要对风险较大、缺乏发展前景或潜力的市场和机构,适当压缩规模、调低类别。其中,对欧洲、日韩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要夯实业务基础,争取更多的合作和融合契机;对美国市场要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适度展开业务合作;对亚太、中东、非洲等具有较强增长活力的市场可通过机构设置、业务辐射、线上渠道、代理行合作等多种形式优化全球布局和拓展海外业务范围。在低(负)利率地区要加大对存款等负债资金的吸收力度,并加大在货币政策相对稳健的高增长地区的资源投入力度。银行业海外机构要发挥驻在地独有的价值,以属地化原则为主拓展客户和项目,注重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做强做优。

  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做精做深国际化业务。金融科技正在为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关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要在中国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客户基础上,聚焦高质量客群,扩大客户基础。将交易银行业务、企业手机银行服务等作为提升对公业务板块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关注以亚太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地区贸易融资增长机会,充分挖掘线上单证、保函、外汇结汇以及跨境电商等业务增长潜力。关注境外零售业务拓展机遇,加强海外线上业务投入,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在境外的使用,提升客户体验,积极拓展线上零售业务。坚持稳健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主线,持续提升银行价值创造能力,改善经营质效,在国际市场上展现银行业的优质服务和金融品牌力量。

  “以稳为重”,做好多种风险管控预案准备。适应后疫情时代全球变局蕴含的诸多风险变化,中国银行业应及时对国际化经营策略进行审慎评估和动态调整,根据海外疫情发展情况、金融市场风险、地缘政治外交变化动态等调整国别和行业的资产业务结构。要高度关注疫情重灾区、大宗商品出口国等部分新兴市场,摸排存量业务风险,适度调整资源投入与摆布。要加强对重点客户和行业风险的防控与应对。对于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加强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监测,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针对可能的第二波疫情爆发、第二轮国际金融市场震荡、中美摩擦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等问题,要做好业务准备与应对预案。密切关注疫情下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及时评估涉美、涉美元的资产、业务、交易等风险情况,加强对涉美业务和客户的风险预警与管理,根据美国政策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跨境业务授信策略,并针对可能发生的调查、诉讼、处罚做好应急预案。

  作者系中国银行副行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