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创新入选央行监管沙箱 将覆盖全国1/3涉农县区

2020-09-25 20:16:46 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李晖 上海报道

农户贷款难题正在迎来新的技术解决路径。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在外滩大会现场获悉,卫星遥感技术首次在农村金融领域实现商用。

据该技术的运用者网商银行方面透露,全面商用的第一步,是在全国690余个涉农县区率先推广该技术,覆盖全国1/3的涉农县区,在试用期,已经有超过5万个农户使用和受益。

据记者了解,卫星遥感技术在农村金融的这项应用此前已经入选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监管科技创新试点项目(即监管沙箱)。

突破农作物勘查难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中国70%的农民没有享受过金融服务,三农金融领域资金缺口达到了3万亿元。难点在于常用于城市人群、小微企业主的风控条件在农村不具备,银行很难判断农户的资产以及耕地产量。

“农村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巨大,平均一笔贷款仅人力勘查成本就达到几百上千元。”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风险总监顾欣欣告诉记者。

卫星遥感技术引进试图找到应对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据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首席算法专家王剑介绍:“农户可以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宝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去识别这块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多种作物的区别,目前准确率已达到93%以上。”

通过信息“握手”,“农作物”的数字化得以完成,数字化风控才有前提。“农户风控核心在于对农户的个人信用评价以及生产种植行为的评价。有了种植关键信息,再结合气候、行业景气度等情况,通过几十个风控模型,就可以预估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供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顾欣欣说。

由于卫星拍摄会受到云团、降雨等诸多影响,如何保证卫星对耕地、农作物识别的准确性?王剑透露,一方面通过长周期的多次拍摄,通过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图像去解决特殊气象下的识别障碍。另一方面,也会从全国很多个地域抽离出来一些地块,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农业种植经验等,多维度信息识别农作物。

该尝试在初期尚需在线下进行配合。“通过农户在政府机构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王剑说。

记者在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网站针对监管沙盒项目的公示中看到,网商银行这一名为“亿亩田——基于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业务声明书中也提到,这一项目风险应对措施还包括:需要通过客户随访、线下调查、线上交叉验证等途径,确保人工智能模型识别效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全国1/3涉农县区首批试用

据记者了解,这套以卫星遥感技术为特色的农村金融风控系统,在网商银行内部代号为“大山雀”。在此前试用期间,已经有农户成为了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

来自江西省宜春市的种粮大户刘迎锋种植了2000亩水稻,每年插秧、追肥期和收割期,都需要大笔资金。今年9月,她在手机上标注了自己的地块,几分钟后,35万元贷款就到账了。利用网商银行的贷款,刘迎锋得以解决种子、化肥的采购,以及雇佣工人的劳务费问题。

据了解,包括宜春的涉农县区在内,全国约1/3的县域(690余个涉农县区)将从9月开始,率先推广使用这一技术,这些涉农县区此前均与网商银行就农村金融达成过战略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卫星具有低成本、广覆盖等优势,所以这一技术在导航、保险理赔等领域都有着广泛运用。但信贷领域,全球范围此前并未有过运用,原因是计算量巨大。

据网商银行方面介绍,如果实现对信贷风控有帮助,卫星必须经常观察作物的长势。目前,以五天为周期,网商银行需要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

这意味着海量的计算量。随着技术的突破,海量算力的问题通过云计算得以解决,而中国的算法能力在全球范围颇具优势。

不过,这种遥感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涉农领域,比如家禽、家畜养殖和水产养殖。据网商银行农村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黄超透露:“水产用技术的方法去做交叉验证,必须要有传感器。但是传感器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这是我们正在攻克的难题。”

(编辑: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