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间,在2020年金融街(000402,股吧)论坛年会之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融资圆桌对话上,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主任杨伟中表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和工作。从金融监管部门来说,也要在防范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的转型,为服务实体经济能够提供更多的好的产品和服务。
而银行作为主要资金方,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对小微企业实现应贷尽贷?
降低信用风险成本
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早在2008年的年报中便提及,新一届经营管理层计划在未来三年深化专业化改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及特色业务。具体包括,继续在长三角地区试点中小企业业务事业部经营体制,鼓励分行发展中小企业及小商户融资业务等。
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林云山在上述圆桌对话上坦言,民生银行2008年开始做小微业务,今年已进入第13个年头,概括来看,开展该项业务的前5年都做得比较成功。
据民生银行2013年报显示,在小微金融战略方面,截至2013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4047.22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877.71 亿元,增幅 27.69%;小微客户总数达到190.4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 91.97%;小微贷款不良率0.48%。
可是,该项战略业务在开展的第6年,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有一段时间累积的不良率超过30%。”林云山称,这其中的微观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所以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民生银行都在致力于解决小微金融业务的信息不对称。
他回忆称,当时在没有科技和数据支持的背景下,用人工等落后手段来运作,运营成本成了横在小微企业和银行面前的一道鸿沟,当时绝大部分的小微金融做不下去主要的原因在于,信用风险信用成本过高。“如果做小微金融不能跨过信用成本这一块,基本都不太可能持续。”
2014年开始,民生银行逐步开始对客户定位做出调整,针对细分客群大量去积攒数据,直到2016年,新进来的客户风险表现非常好。林云山认为,让民生银行走出小微不良泥潭的重要原因便是对科技和数据的应用。通过民生银行内部建立的打分系统打分,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客户的风险表现和落入的打分区间基本一致,同时,还有对客户画像、客户数据服务系统等一系列综合服务。
以及,对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运用了科技手段,不像从前只凭经验定价,而是在足够多的数据的情况下做出模型,不良资产的定价更加准确。
林云山认为,小微企业需要的金融服务远不止融资这一个需求,由此,数据与科技的运用就不仅仅是融资风险判断,也是对它整体的判断。小微客户的1+1+N,一个法人企业,一个企业主,还有其背后的员工家属,这个数据可以应用的范围就非常的广。
供应链数字化助力小微融资
供应链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打破传统金融机构对核心企业信用以及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把小微企业纳入到供应链金融体系中。
那么,金融机构在确保供应链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引导更多小微企业纳入体系,提供更丰富的相关融资产品?
在华夏银行(600015,股吧)行长张健华看来,供应链金融对于小微企业融资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它的必然性,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一定有能力或者有资格获得贷款。
哪些企业能够应该获得贷款?得有生产稳定的现金流。那么,在一个产业链当中的小微企业,它的现金流相对来说会更强一些,金融机构对它也会更有可信度,生产经营也会更加可持续更稳定。
如何把小微企业纳入供应链金融当中?张健华认为,需要将供应链上下游的资金往来线上化运行,然后进行数字化,银行才可以用这些大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判断,从而设计数字化的产品供给,才能够用好金融科技手段,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总体来说,科技赋能金融的效果毋庸置疑,但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保持一份警惕之心。
林云山认为,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模型是代表过去。一旦大的环境变化以后,它的有效性就会大幅下降,特别是小微金融,效益会先于风险体现出来。
“我们的看法是,数据科技的应用就不用争论了,尽可能在多个领域都要有,但是做金融业,还是要保持一种警惕之心,因为很多的变化会出现,你根本没有预想到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