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进入尾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进入决战决胜的阶段,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金融业态也有所不同。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各地银行保险业根据当地的实际有各自的探索。
12月10日,在中国银保监会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分别来自东、南、西、北四地的江苏、福建、西藏、陕西银保监局局长,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江苏:制造业大省的金融精准帮扶机制
早在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围绕“强、富、美、高”,江苏省在金融支持经济强、支持百姓富、支持环境美、支持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作为金融强省的作用。
江苏是全国唯一所有地级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全省GDP排名全国第二,人均GDP排名全国第三,全省新基建竞争力排名在全国排第三,同时也是金融强省。
江苏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熊涛表示,疫情以来,江苏省精准落地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江苏经济在全国率先复苏,前三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9月末,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6.1%,银行业对重大项目融资达4845亿,基建领域贷款余额达4.2万亿元。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2019年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8,在全球制造业占比3%。即使在新冠疫情阴影下,制造业依然保持着连续40个月正增长。
江苏省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是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就业创业的“主渠道”在支持江苏民企发展方面,江苏金融机构为50多家大型民营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比如推广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创新运用了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
“政府牵头、监管引导、银行对接、企业配合、部门联动”的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如何运作?“有时候我也在问,我们的货币信贷供给量从总量上来讲是大的,足以支撑整个江苏经济发展,为什么还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也问地方的市长、市委书记,究竟谁融资难、谁融资贵,能不能拿出具体的名单。”熊涛表示。
为此,江苏银保监局与各地市展开联合会诊,分析哪些企业该帮哪些不该帮。对于没有市场前景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这恐怕就不是帮的问题,而是结构优化和精准帮扶的问题。”熊涛指出。
熊涛透露,为了精准定位帮扶企业,江苏银保监局与当地政府制定了四条标准: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落后产能,国家不支持、不鼓励的企业不能支持;二是产品要有市场、有订单;三是债权债务要完整清晰;四是企业确实暂时遇到融资方面的困难。
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方面,江苏省推行的“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活动为3.7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39亿元。截至9月末,全省小微企业信贷客户数171万元,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1.48万亿元,同比增长35%。
为了破解江苏的“化工围江”,联合制定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执行差异化的授信政策和承保政策。目前,辖内主要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2万亿元。
此外,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涵盖化工、运输等25个重点行业的保险服务方案,安责险全面覆盖八大重点领域。截至目前,参加环责险企业近8000家。
目前江苏省正在向科技强省迈进,围绕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江苏银行保险业在科技金融给予了鼎力支持。熊涛介绍, “十三五”期间,信息传输行业贷款客户数增长3.3倍,苏科贷、苏科保为7650户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截至2020年9月末,主要银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4810亿元,此外保险业则落地了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混合险、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责任险等创新险种。
城乡区域共同富裕,全面小康才可得可感。为了将金融活水引入乡村,延伸金融“毛细血管”,江苏银保监局引导金融机构在医疗、教育、养老、家政、托育等方面提供全套金融服务。为全省农户发放贷款9900亿元,同比增长24%,对406万户阳光授信4174亿元。
此外,江苏省首创了建设标准化“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近2万个,实现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
福建:破题“三农”,发力普惠改革试验区
2019年底,福建实现了全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值此历史关口,我们深刻认识到,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福建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丛林表示。
为了打造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策,福建银保监局重点从三农领域破题,探索金融支持乡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
丛林介绍,福建银保监局出台了《福建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引导打造57个服务乡村特色产业的专业化机构,打造“一产业一信贷一保险”的服务模式,并建立县域存贷比监测督导机制,制定存贷比提升规划,引导信贷资金下沉。
2019年12月,福建省龙岩和宁德被列入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现有4个试验区中,福建独占两席。在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亦是福建银保监局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
为此,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福建银保监局出台了《福建银保监局关于宁德龙岩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丛林介绍,在试验区福建金融机构主动聚焦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创新开展了普惠金融“百千万”工程,设立了创业就业金融服务中心,努力满足偏远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据了解,福建银保监局推动两地银行保险机构建设96所普惠金融学校;创新设立46个创业就业金融服务中心,在两地县区为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人员提供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就业信息咨询、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截至10月末,两地共为108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9亿元。
在龙岩和宁德试验区,福建银保监局引导法人银行自主开发自评估系统,推广林权和房产抵押贷款自评估。目前两地法人机构已经实现自评估、全覆盖,客户通过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进入银行评估系统完成抵押物的评估,这个系统上线以来已经累计节约融资成本950万元。目前这种降低评估费用的方法已在福建全省范围内推广,共节约评估成本1.89亿元。
在两地的试验区内,根据龙岩依山、宁德傍海的农村要素资源禀赋,福建银保监局还探索激活农村要素资源的新方法,打造了“评估、收储、担保、保险、流转、贷款”六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机制。此外,还在试验区开展了多项金融服务效率变革措施。
“我们将继续发挥试验田的作用,先上一步、快上一拍,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探索打造一条有特色、可操作、易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丛林表示。
截至10月末,辖区十大乡村特色产业贷款余额1026亿元,比年初增长28%,今年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的总产值预计突破2万亿元。
福建是民营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大省,目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不小的压力。叠加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疫情初起时,我们就主动研判,提前谋划。”丛林表示。
5月,福建银保监局就联合地方政府出台了纾困贷款政策。9月份,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又开展了应急贷款试点工作。借助福建“金服云”平台实现银企精准对接,获取财政贴息支持,通过输血减压,支持脱困发展。截至11月末,福建辖区已投放的应急和纾困贷款达183亿元,惠及企业4000多家,支持稳岗就业人数达到55万余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超过5亿元。
西藏:“念好日常经”,“弹好二重奏”,种好“示范田”
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中,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任务更加艰巨。2019年西藏全区实现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
对此,西藏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表示,让整个脱贫成果不会往后走、随着时间推移不会受到削弱,而是会越来越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向恒认为,必须要在巩固已有的成果方面多下功夫,重要的是维持原有的金融支持机制、政策、措施不断、不变,要维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进一步细化的措施,确保原来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贯彻实施。
为此,西藏银保监局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接上多下功夫,“念好日常经”, “弹好二重奏”,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体系。
在种好“示范田”方面,西藏银保监局带领全区26家银行保险机构,重点围绕产业支撑和教育扶贫,开展金融精准支持。
比如,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川藏铁路作为中央投资项目,其本身的建设不需要贷款。西藏银行业主要为川藏铁路建设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发放贷款136亿元,提供保险保障410亿元。
西藏的旅游总收入大约占西藏GDP的比重高达33%,为此,金融业为支持旅游业这一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开发了“乡村旅游贷”“藏宿贷”“高原旅行中断补偿险”等信贷和保险产品,助力文旅产业增值提效。
西藏小微企业的数量虽然远比内地发达省份少得多,但对整个西藏经济发展来讲非常重要。2020年以来,西藏银保监局推进“百行进万企”活动,共对接7532家小微企业,贷款金额10.5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3亿元,到10月底已经完成全年信贷计划的140%。创新“互联网+税务+金融+N”模式,西藏银税合作贷款余额到10月底是7.63亿元,同比增长114.28%。
为了推进行业全面助力脱贫攻坚,西藏银保监局推出进一步做好金融精准支持扶贫工作九项措施。截至10月底,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过70亿,惠及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次(有的户重复享受了扶贫小额贷款),覆盖率超过95%;同时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以及服务边境小康村建设,如为边境小康村建设、极高海拔搬迁边境安置点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形成青稞贷、牦牛贷等15个产品系列,创新“保险+期货”模式,助力边境农牧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掉队。
值得注意的是,向恒重点提及了西藏地区的金融风险防范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件事,因为在西藏如果风险底线守不住,前面两件事也都是空话。”向恒直言。
为了守住风险底线,西藏银保监局督促机构练内功,包括持续开展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的检查评估,推动地方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改进股东股权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等,切实增强机构内控合规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西藏金融业的风险也开始显现。为此,西藏银保监局督促化解存量风险。重点开展不良贷款处置的专项行动。截至10月底,全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实现双降,预计今年不良贷款率在0.5%以下。
向恒透露,为了增强风险预判和应对能力,西藏银保监局以“跨前两步”的审慎态度,提前排查全区范围内银行结构性存款、个人消费贷款、大客户贷款、同业负债业务等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并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及时进行监管提示或者警示。同时,加强监管的事前干预,防止出现大面积风险或者重大单体风险等。
陕西:精准信贷投放12字经
2020年2月,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陕西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文表示。
2018年,陕西银保监局配合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引导行业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2019年又联合相关单位,研究制定了金融服务陕西乡村振兴的实施细则,引导行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许文表示,金融扶贫当中资金的支持、信贷的支持非常重要,资金投放的精准不精准,是不是能够真正起到加速脱贫的能效,“这是我们整个工作当中的难点和重点”。
为了做到精准信贷投放,陕西银保监局主要从“贷得准、管得严、用得好、收得回”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严把准入关口,确保精准扶贫贷款贷得准;二是压实管理责任,确保精准扶贫贷款管得严;三是强化配套举措,确保精准扶贫贷款用得好;四是凝聚多方合力,确保精准扶贫贷款收得回。
许文透露,2020年陕西银保监局扩大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的包干“责任田”机制适用范围,加大了对边缘户的金融支持,督促相关银行摸排边缘户的信贷需求,及时对接,提供农户小额贷款等低利率和低门槛的金融产品。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陕西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1535亿元。
通过提供周到的金融服务,全流程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比如,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从江苏引进苏陕协作扶贫车间。
为了帮“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银行机构创设社区工厂普惠金融新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为条件,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融资产品。
比如,为了更好服务于陕西的木耳产业发展,当地银行机构除了用足用活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还通过配套服务,助力当地跨越“数字鸿沟”,把POS机、支付终端布设到村,支持企业入驻网上扶贫商城,从建设、栽种、销售上给予全方位的现代金融支持等。
“脱了贫,还要防返贫。”许文表示。
为此陕西银行业保险业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完善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体系,争取财政配套支持,将薄弱地区更多的农产品(000061,股吧)纳入政策性保险支持范围,推动保险公司合理定价,切实降低农产品保费。引导大病保险向贫困人口、边缘户倾斜,督促保险公司提高效率,及时足额做好理赔。保险机构推出“防贫保”,针对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保障标准。试点“民生保”农民生活成本指数保险。
陕西金融机构还设立了“脱贫攻坚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慈善信托”项目,落地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鼓励留守妇女就近就业,成为农村的养老社工,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提供托养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