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以“创新”逃避监管 银行业负债迎全面管理

2021-01-25 09:19:07 金融时报  张末冬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金融业态的发展,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复杂程度上升、管理难度加大,针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的新形势,客观上需要总结、归纳、提炼负债业务的管理评价标准。

  1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从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的合理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六方面,明确了负债质量管理核心要素,要求银行合规开展负债业务、加强负债质量持续监测和分析。值得关注的是,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办法》发布的同时强调,商业银行开展负债业务创新活动,应当坚持依法合规和审慎原则,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防范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

  负债质量管理指的是商业银行以确保其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目的,按照与其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相适应的原则,就负债来源、结构、成本等方面所开展的管理活动。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之一,形成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2020年11月末,商业银行总负债2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83%。良好的负债质量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种类复杂,具有涉众性、风险外溢性等特点,易产生不同市场间的风险共振,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有较大影响。

  “严把负债业务关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表示,《办法》首次确立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从治理架构、董事会及高管层职责、内部控制、绩效考评、报告制度、信息披露等11个方面提出负债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均属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范畴,迎合了《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中的公司治理专章,更加突出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地位,夯实银行发展根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办法》所突出的六个核心要素背后基于怎样的考虑?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作出具体阐释:一是负债来源稳定性旨在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对负债规模和结构变动的管理,防止负债大幅异常变动引发风险。二是负债结构多样性旨在要求商业银行形成客户结构多样、资金交易对手分散、业务品种丰富的负债组合,防止过度集中引发风险。三是负债与资产匹配的合理性旨在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匹配程度,防止过度错配引发风险。四是负债获取的主动性旨在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得所需数量、期限和成本的资金。五是负债成本的适当性旨在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防止因负债成本不合理导致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六是负债项目的真实性旨在要求商业银行的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

  除了指标体系外,外界最为关注的是,《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负债业务创新管理机制,引入新产品、新客户、新流程、新技术时,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确保创新活动与本行的负债质量管理水平相适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当下各类创新拓展了银行负债端的来源结构,尤其给中小银行提供了便捷的低成本融资来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多元化、过度依赖主动负债也为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互联网存款的高利率,随着利率的波动,将可能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此次《办法》明确划定了负债监管红线,禁止采取违规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违规手段吸收和虚增存款。这也是继不久前《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落地后,监管部门再次就存款业务进行规范整治。

  商业银行如何落实监管要求并提升负债质量?郑忱阳建议,创新负债产品也是优化负债结构的重要手段,但一定要保证创新产品的合规性,摒弃依赖价格吸收存款的粗放式创新模式,主动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自主创新类负债产品。商业银行要加强资产负债的动态匹配管理,根据负债规模调整资产投放的进度和节奏,定期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确保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改善绩效考评指标是负债质量管理的保障,《办法》指出银行应将负债质量纳入绩效考评体系,禁止设立“冲时点、冲规模、冲排名”等考核指标,减轻基层业务人员负担,构建科学合理的负债绩效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