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巴巴受罚看通往机器可读标准的智能化管理之路

2021-04-20 14:56:34 和讯银行 

  文|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关铁军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做出182.28亿元行政处罚,认定其自2015年开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对企业开出的最大反垄断罚单,“反垄断”、“天价罚单”因此成为热议焦点。

  罚单之下的诸多声音

  一时间,市场各方奔走相告,支持声音明显盛于疑惑,鼓励创新同时也必须做出适当管理,限制裸奔、管控风险,才可能实现有序竞合和健康发展等观点被广泛认同。更多的探讨和猜测集中于执罚标准和国内反垄断工作走向,如,按2019年国内销售额的4%进行处罚,其指标口径如何定义,执罚比例是否适当;再如,我国反垄断将以何种速度何种力度何种路径走向何处?这直接关系到对蚂蚁抑或同类机构后续管控安排,不同走向对市场各方可能产生的影响的不尽相同。还有一些观点也很典型,比如,“二选一”算不算良币驱逐劣币这类似是而非的质疑,显然,这是一个真问题还是伪问题,取决于立论所用“理论”的适用性和对良币和劣币的定义,按此推论,垄断和控制是良币的胜利;再比如,去年12月阿里官方回应调查组进驻传言,“纯属谣言,我们将追究造谣者的责任。”式信披是否适当?答案也不尽相同。

  回到反垄断问题上,在技术广为应用走向智能化的路上,通过反垄断行动驯服技术巨头是世界各国的市场监管逻辑和政治现象,美国、西欧概莫能外,且对这些公司更早定性和动手,而且动作都更猛,这些动作一度被认为是 “削弱了民主制度的根基”,也侧面揭示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环境下国家在监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反垄断挑战

  有文章指出,“很早就有人指出,新技术革命很有可能瓦解国家能力。”国家这一近代以来的政治组织形态本身,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环境下正面临根本性挑战。有评论认为,这些针对技术巨头的国家行动,显示出各国决策者对新技术市场环境的理解正在发生“演变”,新技术领域的监管政策也将发生显著转变。

  2020年12月,《纽约时报》在华盛顿组织的一个研讨会上邀请立法者与科技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技术巨头问题开展讨论。在他们所达成的众多共识中,最基本的判断是,(技术企业)自律时代已经结束,需要国家采取行动;以及政府火热的反垄断行动与市场社会的变冷反应之间存在强烈的反差。

  传统国家组织对新兴技术巨头显现出强烈的强监管意愿,试图通过诸如编写特定技术产品监管指南,开出巨额罚,启动立法规制,甚至强行拆分等措施对技术巨头进行“驯服”,宣示了捍卫国家权力的意志。但是,这一过程也暴露出国家在加强技术巨头监管和反垄断方面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许多证据显示,在反技术巨头问题上,传统国家的治理体系严重滞后,治理能力严重不足。

  不容忽视的脆弱性

  事实上,垄断并非健康市场的唯一挑战,在资本和技术加持下,能够获得市场支配地位的机构,同时也面临着被资本和技术“奔袭”的脆弱性,这是值得关注的新挑战。

  近日,顺丰一季度预亏10亿元左右的消息也是平地起惊雷。据悉,顺丰的股东总数超16万户,持有机构超1000家,这也是该公司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亏损。除了投入、产出、业务扩张等导致的财务变化外,新玩家极兔的入场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而这个新玩家的出现是资本与技术叠加的一次“闪电战”布局。

  据媒体报道,极兔速递于近日完成了一笔18亿美元的融资,由博裕资本领投5.8亿美元,红杉资本和高瓴同时跟投。完成这笔融资后,极兔的估值已经达到78亿美元。另据彭博社报道称,极兔速递计划在美国进行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IPO。

  在头部快递企业中,极兔已拥有仅次于中通和顺丰的市值。而实际上,它是一家去年3月才进入中国的公司,“不过一年时间,俨然成了顺丰之外,通达系眼中最大的劲敌。依靠的就是“不惜成本”四个字“。他不仅打快递价格战,还打派件价格战。据称,极兔给快递员的待遇高出行业内1倍。

  半年光景,2020年9月,极兔网络实现全国省市覆盖;11月,已建成转运中心78个,干线车辆 2000 多台;在全球拥有近35万名员工。尽管守军联盟抵抗,但短短一年,极兔就达成了2000万的稳定日单量。

  国内的快递巨头拥有多年来积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却在一年内被一家新公司和若干资本撼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一如当年我们在出行领域,更为直接的是看到了资本的力量,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所能发生所谓“颠覆“或”革命“的领域,事实上是因技术进步,使其经营和管理愈加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控能力越来越强,让资本的出击可能性越来越大、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奔袭效率越来越高。新的市场进入者在资本和技术,抑或该领域既有技术水平的催动下,一旦找准切入点,将会快速渗透市场、把控竞争局面,让“速战速决”成为可能。资本和技术的这种直接或间接的结合,能够强化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也会使其脆弱,二者叠加强者恒强的垄断或互相削弱脆弱不堪,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和必须关注的新风险点。

  通过智能化管理对垄断和脆弱做出过程控制或是唯一出路

  回顾这些年,电商中杀出了拼多多,内容提供者中杀出了字节跳动,快递中杀出了极兔。龙头老大在人们想象中的市场控制力越来越强,更迭的门槛似乎也越来越高,甚至几无可能,但实际上一旦更迭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因此:

  笔者以为,对二者叠加出现无法控制的巨头和巨头轰然崩塌的两类极端风险,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巨无霸公司压抑着弱小公司的发展,但其崩塌起来既快速又致命。因此,治理反垄断的出路不仅在于设置各种管理指标,出台各种管理文本,更在于实施智能化的监管,通过“数据随路”、“机器可读标准”和“实时管控”,随时做出监测和判断,这同时也是不断迭代、机器学习和智能化提速的过程。这可能是目前唯一能控制跨行业跨系统风险传导风险(最大风险)的最安全控制手段——智能化。显然,这对于监管和被监管双方以及相互关联各方在智能化运行的共识、基础设施投入、人员结构、系统互联、算力、风险识别和及实时阻断能力等等都是相当巨大的挑战。不过,从行业竞争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上看,这恐怕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我们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快地将传统经营活动搬到线上,将一些依旧如同乱麻似的系统架构捋清楚,尽快着手推动和治理散落在各种系统中的散乱数据,形成自身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能力和应用及管理框架体系,在“知己”的路上不断有所进步,同时配合监管机关从其视角上提升“知彼”程度。当所有的成长都能够被测度,周密的过程管理能够实施,走向或走进垄断或脆弱两个极端的禁区道路,理论上都能够被预判并得到及时干预或规制。

  笔者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但却必然的过程。说其漫长,是因为实现全面嵌入式过程管控,需要完成系统架构、数据治理等等底层基础工作,实现连接、融合、无界的智能化服务、经营和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监管和被监管,同时还需有效隔离和管控系统性风险传导。说其必然,是因为如若不然,失控和脆弱面前我们除此之外无计可施。

  简而言之,实现机器可读标准的智能化管理或是唯一出路。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