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合作 共促绿色金融发展

2021-04-22 10:48:58 金融时报  马梅若

  绿色发展,无疑是当前最热的关键词之一。在4月20日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以下简称“博鳌亚洲论坛”)上就有3场分论坛(圆桌)聚焦该议题。

  博鳌的“绿色发展热”是全球关注的缩影。当前,中国已于2020年宣布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而美国政府换届后已重返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并寻求制定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东北亚地区,日本和韩国宣布争取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据统计,占全球经济总量70%、全球碳排放量65%以上的国家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

  气候变化关系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自然灾害无需护照即可跨过国境线”是专家们的戏语,同时也是事实。在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频主旨演讲中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当前,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参与者。在博鳌亚洲论坛的“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上,作为该圆桌的主持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马骏宣布,最新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机构是中国再保险集团和瑞士再保险集团。目前,共计有39家成员单位共同管理着高达48亿美元的资产,承诺共同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强化绿色和可持续投资。

  据了解,上述“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了解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做好环境信息披露、运用绿色金融工具等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本次圆桌的发言中也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融资中深化落实,特别是要评估环境和气候风险,加强信息披露。此外,他还强调,将通过多渠道加强绿色发展能力建设。“人民银行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他们支持自身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我们也支持多边开发机构发挥专长,为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金融相关能力建设。”

  意大利央行行长伊尼亚齐奥· 维斯科也在本次圆桌会议上介绍说,作为G20的主席国,意大利积极推动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重启并升级为工作组。他表示,由于碳排放具有全球属性,这种“外部性”很难完全靠市场解决,因此,必须要开展非常密切的国际协调。此外,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关注投资策略中的气候风险。

  在各方的重视下,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其中。“要探索可持续的融资模式,深化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各方的合作,发挥货币、金融对生产要素、财富催化剂作用,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本,把资本变财富和收益、利润。”国家开发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欧阳卫民表示,很多绿色项目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往往面临资本金不足、缺少现金流等问题。基于上述特性,他强调,开发性金融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金融力量。

  “开发性金融在功能上体现为‘开发’,注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欧阳卫民特别提出,国开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共建国家的国际业务余额超过1600亿美元,亚洲是国开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目前在亚洲贷款余额超过700亿美元,支持了一批重大的重点项目。比如支持的巴基斯坦卡罗特水电站项目,建成后平均年发电量可达32亿度,每年减少碳排放350万吨。

  同样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张文才表示,农发行在绿色金融市场化筹资方面创下多项纪录:该行发行了国内首笔政策性银行“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绿色金融债券;在境外市场发行了首单欧元绿色债券;首批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同时,农发行还将持续加强与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机构以及国内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流互鉴,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合力。

  张文才表示,“农发行将加快推动绿色债券品种的创新,探索碳汇债券、蓝色债券、气候债券等专项债券发行,丰富绿色债券的主题品种,积极开拓国外发债渠道,扩大绿色债券规模,为绿色金融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绿色金融已从慈善变为主流,企业、投行、对冲基金等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将其作为重点,并准备利用各自平台的力量来推动实现。”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戴青丽表示。她同时提示,要确保碳事业不能变成碳冲突,需要建立恰当的竞争化框架,让气候事业惠及所有人,而不是要在清洁技术上造成国家间的气候冲突。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