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应新规要求 访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

2021-06-22 17:25:50 金融时报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左希

  特邀嘉宾:光大证券(601788,股吧)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王一峰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3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7.34万亿元,在银行非保本理财中占比近三成。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业内关注。基于对《通知》的解读,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就相关热点问题采访了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

  《金融时报》记者: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缘何高速发展?

  王一峰: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更好地契合了银行客户追求低风险、确定收益的稳健投资诉求,同时兼具较好的流动性与收益性。从收益率角度来看,一是由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是相较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财产品,净值表现更为平滑,在客户对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相对有限的转型初期,较好地契合了客户稳健投资的诉求;二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具备较高流动性的同时,收益率显著优于货币市场基金,申赎更为便利。

  从银行机构的角度来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容易实现资管规模快速扩张,银行具有借助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做大净值型产品规模的动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归属于符合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同时又契合了银行在流动性管理、债券投资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迅速成为银行理财转型、抢占市场的重要抓手。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19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4.16万亿元(占非保本理财的17.8%);而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已达到7.34万亿元(占非保本理财的29.3%),一年多时间,规模增长了76.4%。

  《金融时报》记者:银行将如何适应《通知》要求?

  王一峰:总量上,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扩张速度将有所收敛,但也不宜做出过于悲观的预期。

  一方面,根据过渡期的政策安排,收益率下降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银行客群对稳健型理财产品具有较强黏性,从而对现金管理类这种流动性管理类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偏低,相当一部分客户会逐步适应收益率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拉长久期与下沉信用上的受限、收益率比较优势的削弱,甚至最终收益可能低于货币市场基金,这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降也会降低客户投资其他资产的机会成本,进而可能有部分客户出现分流,转向周期型产品或者最短持有期产品,或者转向具有税收优势的货币基金等替代产品。

  此外,银行可能采用一些积极措施来应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面临的新调整,例如充分利用过渡期,留给客户更多对T+0赎回金额限制的适应时间;借助加强代发薪资、水电费代缴等场景建设,采用类似“余额宝”的策略,增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应用场景和资金沉淀等措施,这些均有助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的稳定。

  《金融时报》记者:《通知》将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有何影响?

  王一峰:《通知》对债券市场各类产品收益率预计将有如下影响:短端利率下行而中长期高位所导致的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以及信用利差的走阔。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新规的出台,最大的影响是对于前期资产端“拉长久期”的修正。《通知》实施后,降低期限错配的要求会形成收益率曲线上的资金分割。短久期、高流动性资产配置将显著降低目前现金类理财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降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驱动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并可能由此带动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下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基金的价差将进一步收窄。

  但对信用债的中长端来说,由于不再符合政策要求,新的中长端债券配置受到限制,资金供给减少,导致中长端价格相对维持在高位。尤其是对于AA评级的城投债而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有一定配置,这部分配置资金也将有所减少,但预估影响可控。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