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还看科技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难点之一。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再加上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地域差异等因素,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很难有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数字鸿沟、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业务风险控制难等问题也同样阻碍着金融服务的发展。
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一直稳步前行。根据银保监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7.05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4.18万亿,农村地区贷款余额30.48万亿,农户贷款余额10.83万亿,较年初均有5%以上的增速。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75万亿,较年初增长5.2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0.45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2.04万亿,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4.71万亿。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农村普惠金融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基于数字支付的普及和数据的积累,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等产品也有了更加丰富的业务形态。金融科技支撑着农村金融行稳致远。
以吉林亿联银行的“亿农贷”为例,这是亿联银行根据农村市场特点,在总结农村信贷融资难、融资贵、手续繁琐、风险高、操作不便等业务痛点,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推出的纯线上农贷产品。
产品采取数据化分析、模型化审批、自动化引擎、系统化获客等多项科技手段,全流程线上操作、远程办理、贷款秒级审批,审批结果可秒级获取,贷款全程无人为干预,最快可在20分钟内获得贷款,通过客户自助操作,实现随时提前还款,有效节省客户利息,降低融资成本。
截至2021年3月末,亿农贷累计投放8.6亿元,额度支用高达98%,余额4.7亿元,惠及农户近万户,无逾期及不良,90%以上客户选择提前还款、结清再贷,形成良性循环,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和好评。
农村金融服务目前仍存一些问题,可这也同样预示着农村金融服务大有可为。未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会向着数据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发展农业大数据平台。由于农业数据存在获取成本高、难度大、相对分散等特点,因此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时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数据也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如果能通过建立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相关的农业信息,将分散在农户、政府各部门、各类金融机构的数据汇集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数据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贵州省已经建立了农业大数据平台1.0版本,通过数据整合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全覆盖、多维度的贵州省农业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参与此平台建设的主体包括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农民、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类主体。
其次,发展农产品(000061,股吧)供应链业务。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基于产业链上的真实交易和核心企业的资信度,为农业产业链参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由于“三农”主体普遍融资额度相对较小、缺乏抵押与担保等增信措施、高度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传统信贷融资模式难以满足“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存在机构不敢贷也不愿贷的情况。而依托于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结合区块链、物联网等新的科技能力,可以有效化解传统金融机构的顾虑,进而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是未来金融科技在“三农”业务中可以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已有京东等机构在此领域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加强农业担保风险缓释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监管机构曾在文件中多次强调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深化政银担合作机制,这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互。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在信贷与保险两个领域带来的效率与风控优势,彰显出信贷加保险合作模式的特殊价值,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与风险缓释的作用是未来探索与发展的方向。
最后,要推动涉农保险产品创新。目前我国已涌现大量创新的涉农保险产品,包括:以橡胶、鸡蛋等商品作为标的的“保险+期货”试点模式;因地制宜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针对三大粮食作物的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等。随着农业产业数据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会有更多定制化、场景化的保险产品出现以服务广大的“三农”产业。
总之,在这个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创新与探索永远是未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相信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各类农村普惠服务最终定会有一个稳定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