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机构抢占碳金融先发优势

2021-07-23 09:53:25 金融时报  赵萌

  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在开市交易当日,多家银行完成了与碳排放相关业务的落地。例如,兴业银行(601166,股吧)落地两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则实现了一笔碳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的实物交割。

  实际上,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核心供给方是银行,而银行的核心产品则是信贷。市场普遍关注,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给银行的业务策略带来怎样的影响?具体而言,将最先在哪些业务出现新动向?信贷“一股独大”的局面是否将发生变化?银行深度参与碳市场是否也面临着一些风险或挑战?

  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尚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可以通过碳金融基础服务和碳抵(质)押融资服务支持碳市场发展。兴业银行研究团队认为,展望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成熟,金融机构参与碳配额交易将是大势所趋,到那时,银行不仅可以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还可以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各类碳资产管理服务。

  未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银行普遍要在自身运营和投融资两个层面实现净碳排放归零。这意味着,银行不仅需要拓展绿色业务,还需要对全部投融资活动,包括存量资产和业务流程进行重塑。“气候友好型银行”值得期待。

  银行加码布局碳金融市场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碳金融市场,多个“首单”“首发”体现了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热情——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全国首单、全球最大的“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承销了市场首单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发行银行间市场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发行了国内首只挂钩“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据了解,碳金融市场是成熟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吸引更多投资者,从而增加企业的减排意愿、扩大减排效应。而碳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碳排放配额、碳远期等交易类工具以及碳债券、碳资产质抵(质)押等融资类工具等。

  “全国统一碳现货市场将带来千亿元级市场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为碳金融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势必积极加码碳金融布局。”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至于将会在哪些业务领域最先出现新动向,汪惠青认为,“最基础而传统的业务层面,银行将为碳金融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服务。此外,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碳金融综合产品体系也将不断迭代创新,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新赛道。”

  多数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银行业应整体上跟进产业动向,围绕高排放、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低碳排企业的新材料、新技术等产业机会,积极拓展碳抵(质)押贷款、碳资产回购等为主的融资业务机会。另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快推出有关碳金融本外币的理财产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对于绿色标的的投资。

  识别与防范相关风险

  实际上,从2011年起,我国陆续在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银行业在其中积累了相关经验,“目前在试点碳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较多的方式即是提供碳资产抵押或质押融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他进一步表示,碳资产抵押融资等碳融资服务,是指企业将自身拥有的碳配额或未来碳资产收益作为抵押资产,商业银行根据相关流程为其提供贷款,从而盘活企业碳资产,促进资金融通。

  7月14日,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后,“碳排放权的价值也逐渐显现,碳排放权将来作为一个很有效的抵(质)押品,可为银行扩大融资提供重要的基础。”

  专家预测,未来,碳金融可能为碳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从而使价格发现更为有效,相关衍生品也能够为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为激活与管理碳资产创造条件。

  虽然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为银行机构带来了巨大业务空间,但需要看到的是,相比于其他信贷项目,绿色项目投资回报期更长,金融机构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仍是一大难题。此外,银行业仍旧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探索前行。

  “银行面临着转型期的信用风险,未来我国整个经济社会都会朝着绿色低碳产生巨大的转变,如果金融机构向业务模式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公司提供贷款,那么就会蒙受损失。”鲁政委坦言。

  汪惠青表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高度依赖碳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和政策、制度的约束力。目前,中国碳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传统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相关配套制度、平台和机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辩证看待碳市场金融化过程中的机遇和风险,在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建设碳交易市场的同时,格外重视对碳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引导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稳健有序开发开展,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政策支持助力市场潜力释放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表示,兴业银行将持续创新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发挥绿色金融专业优势,以产品服务创新为驱动,重点推进碳资产抵(质)押、碳债券、碳挂钩理财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的落地和复制推广;另一方面,发挥集团化优势和庞大同业“朋友圈”优势,进一步丰富碳金融业务品种,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

  兴业银行的规划在银行业中具有代表性。“我们注意到,从去年开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便频繁出现在各大中资银行的年报和清单中。”汇丰中国相关负责人透露,中资银行在绿色标准制定和气候风险评估方面非常积极,各项细节都在努力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碳中和”的实现是长达几十年的中长期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需要阶段性的政策呵护,更需要政策层面的系列、长期支持。

  多位专家建议,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货币政策支持。包括降低绿色贷款风险权重,增加绿色票据再贴现的规模,简化以绿色贷款为担保品的再贷款要求,允许银行机构单独通过绿色贷款担保品申请央行MLF等,更好地将央行的优惠货币政策高效传导至绿色产业。

  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发展。7月13日,沪深两地交易所修订了债券品种指引,不仅首次明确了“碳中和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等子品种相关安排,还进一步优化了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信息披露要求。

  随着支持政策在未来的逐步落地,碳金融市场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银行机构需要思考如何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的蓝海市场确立先发优势。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建议,要让金融机构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分析,包括前瞻性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甚至应该考虑在未来将环境风险分析作为强制性的监管要求。同时,强化对低碳投融资的激励机制,如将银行的碳足迹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一旦碳排放下降,人民银行便可提供更多的相关支持性政策工具。

  “下一步,我行将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有效服务全国碳市场,助力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发碳排放配额履约、交易、增值等创新碳金融产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