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民营银行欲转型互联网银行:有了资质,就一定能做大、做好吗?

2021-08-25 09:27:44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愿

  随着定位于互联网银行与非互联网银行的民营银行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以及近两年来民营银行全国展业的逐步规范,又有更多民营银行伸出了向互联网银行转型的想法。

  安徽省日前发布的《关于印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支持新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富有互联网基因和生态圈的金融科技特色银行。

  对于上述表述是否意味着新安银行将引进互联网公司为大股东,并随后会向监管部门申请互联网银行牌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新安银行发送了采访邮件,新安银行相关人士表示领导已收到邮件,将和记者沟通,但截至发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收到任何反馈。

  截至2020年末,新安银行的4位股东中无互联网公司,其中安徽省南翔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金彩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并列第一大股东,均持股30%。

  截至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明确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和亿联银行4家民营银行的互联网资质。去年6月,360入股金城银行,提出要打造互联网普惠银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位民营银行人士了解到,至少还有1家民营银行也曾有过引入互联网公司作为大股东进而申请互联网资质的想法,但因为多种原因,截至目前仍未实现。

  互联网银行资质有哪些好处?

  截至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批复19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除上述4家民营银行外,另外15家民营银行的业务基本相当于城商行管理。

  相较于另外15家民营银行,这4家民营银行业务开业有哪些好处?从近两年监管部门发布的文件来看,相对于没有互联网资质的民营银行,这4家民营银行存款、贷款业务至少可以全国展业。

  如2020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有效识别和监测跨注册地辖区业务开展情况。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其他规定条件的除外。

  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第11条规定,地方性法人商业银行要坚守发展定位,确保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存款业务,立足于服务已设立机构所在区域的客户。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银保监会规定条件的除外。

  在上述文件出台之前,不少民营银行和诸多城商行、农商行类似,加大了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存贷款规模迅速增长。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规范,通过互联网发展的业务规模必然逐步萎缩。

  以存贷款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获悉,截至6月末,银行业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吸收的个人存款余额为4043亿元,较1月份下降1260亿元;商业银行主要作为资金提供方的联合贷规模较年初有所下降。

  据了解,为应对上述政策影响,不少民营银行加大了自营互联网业务的运营,并将业务逐步压缩至所在省或市地区。不过,由于民营银行归属当地监管部门管理,具体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来说,上述4家具有互联网资质的民营银行所受影响则小很多。

  真的能做大、做好吗?

  不可置否,对于民营银行来说,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客户基础弱、网点少等限制,能否快速做大规模,是否具有互联网资质是重要条件之一。

  如,19家民营银行头部银行中,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占据绝对头部,总资产规模等指标遥遥领先。不过,另外2家民营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就差很多,从总资产规模来看,还赶不上其他多家非互联网民营银行。

  “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结果来看,能否快速做大规模,首先必须要有流量支撑,有流量才有客户基础,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背后分别有微信和支付宝,这是其他民营银行没有的。”一位民营银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上述民营银行人士进一步表示,其实随着流量红利的逐步消耗,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进一步快速提升的空间也有限,因此两家银行在寻找新的业务场景,比如微众银行之前做过租房贷款、家装分期等;网商银行通过淘宝发展小店主,近两年加大投入乡村金融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同样是做场景,但并非一定能成功,而且部分场景还有巨大风险。如,今年3月,监管部门通报新网银行与一家互联网汽车消费分期服务平台合作业务的投诉举报尤为突出,并存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2020年新网银行业绩不佳,营收、净利增速同时负增长。

  亿联银行第二大股东为美团,但该行还会与其他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其去年三季度财报披露,该行加强与美团、京东、度小满等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广“亿联易贷”线上消费贷款业务。随着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监管政策收紧,该行存款业务增速快速下降。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