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省联社做好常态化风险防范化解,要用好“三板斧”

2021-09-23 20:50:54 中国银行业杂志 微信号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张宪溥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指出: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农合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中有271家农合机构,约占参评农合机构的12.5%,中小银行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抵御能力较弱。其中,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授权,承担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省联社应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管理作用,完善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强化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全力发挥系统合力做好常态化风险防范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实现农村信用社的高质量稳健发展。

健全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把“主动防”作为“主旋律”,实现风险管得“值”

良好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不仅是监管要求,也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有利推动风险由控制监督转向主动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创造价值。《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应当制定风险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风险偏好的设定应当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衔接,在机构内传达并执行。由此可见,风险偏好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抓手,对经营决策、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具有统领作用,实现稳健发展与风险动态管理,有效提升风险防控主动性。

充分考虑两级法人管理架构。应建立一套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业务战略相匹配的风险偏好体系,合理界定省联社与法人行社风险管理的有效边界。既要考虑全省农村信用社整体战略、经营计划,也要考虑各法人行社区域差异和实际经营、管理能力。

风险偏好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省联社风险偏好、法人行社风险偏好、各业务条线风险限额指标。省联社风险偏好包括偏好陈述、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等,明确全省农村信用社整体可接受和不可接受风险,作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依据,也作为法人行社目标指引和参考依据。书面风险偏好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定性指标主要说明对各类业务及风险的管理态度和要求,具体表达为“做什么、不做什么”,定量指标主要说明风险承受的边界和容忍度,具体表达为“如果做,愿意承担多大风险”;各法人行社风险偏好,也包括偏好陈述、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等;各业务条线风险限额指标,根据不同的业务、产品和风险类别,有针对性地量化和细化风险偏好限额。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省联社应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引领各级行社树立稳健合规的经营风险意识,确保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引领风险管理由事后审查向事中防控延伸,逐步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引领董(理)事会、高级管理层加快制定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机制、制度;引领各级机构贯彻落实好风险偏好管理。

同时,省联社要加强风险管理流程设置和机制建设,将风险管理机制融入业务流程,把第二道防线的范围扩展到所有业务经营的支持部门。业务职能部门在履行好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管理、指导的同时,也要发挥好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作用,将风险偏好管理体现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中,加强风险的识别、监测、分析、控制等。风险合规管理职能部门履行好第二道防线的整体责任,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视角考虑风险,加强风险排序和组合风险管理,侧重整体风险的监测、分析、评估、报告等,提升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经营规划的协同性和同频共振,为业务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突出风险管理的价值体现。

充分发挥法人行社主体责任。法人行社在省联社风险偏好体系下,结合自身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区域差异等因素,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董(理)事会提出风险偏好与风险策略,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具体实施,保障风险偏好自上而下有效传导、执行。科学合理地设定各类风险的容忍度和风险限额,将风险偏好转化为具体的经营目标,融入日常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报告,防止发生超限额情况。建立以关键风险指标为基础的考核体系,通过与人事任免、绩效薪酬挂钩,依托风险偏好建立重要风险岗位“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提升风险管理队伍的专业性。

充分发挥风险分散作用。应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不仅是贯彻落实监管政策要求,更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省联社应综合运用“放管服”,实行差异化的分级管理,实现行业管得“活”。支农支小业务要放得开,提升法人行社主动性、灵活性,激活创新活力;大额贷款业务要管得住,落实法人行社最终审批人终身负责制,造成损失的从严问责;支农支小、普惠金融业务要服务好,打造线上线下业务“双轨制”发展模式,线下着重抓“扩面、增量”,线上重点抓“降本、提质”。法人行社要坚持走“小”才能做“大”,坚持“分散”才能“强”,从“傍大款”“垒大户”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走出来,全力做好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进一步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要开展“增信强优”工程,抢抓县域内中小微优质客户,对优质客户既要丰富客户服务内容,还要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更要让客户享受基准利率优惠;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在县域和农村市场的客户“掐尖”现象,抓牢县域内中小微优质客户,不断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同时不断给予客户优惠,逐渐实现信用共建、普惠共享、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生态;改变当前高利率导致客户高风险、客户高风险又进一步促使高利率的“逆向选择”恶性循环。

聚焦科学精准监测风险,把“数字化”作为“驱动力”,实现风险找得“准”

应聚焦量化工具和人工经验相结合的“数字化”风险精准监测。通过自动、实时、精准的风险监测,解决当前风险管理工具不足导致风险看不见、看不清、防不住的问题,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督导的“治标”转型为事前甄别、事中干预的“治本”。美国的富国银行能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独善其身,成为“覆巢之下,仍有完卵”,与其坚持不参与高风险业务并能精准识别监测密不可分。招商银行(600036,股吧)零售信贷工厂利用4000多个变量的客户风险监测系统、风险大数据平台、企业客户智能预警系统,做到风险把控一致性标准。当前,以数字化为主驱动的风险精准监测已成为银行业有效预防和精准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有效提升风险防控前瞻性。

推行科学分类、分级管理。应通过科学精准有效的风险监测,及早发现重大风险点和关键风险点,实行风险差异化的分级管理、分级指导,有效分配管理资源,集中更多精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高风险业务类型、违规经营及高风险机构采取“强管理、强指导”;对于中风险业务类型、业务经营较好及风险管理较完善的机构采取“弱管理、强指导”;对于低风险业务类型、业务经营优及风险管理强的低风险机构采取“弱管理、弱指导”。通过数字化的精准监测手段,建立科学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实施风险业务和机构分级管理,有利于监管政策在全省农村信用社贯彻执行,有利于发挥好省联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作用。

建设风险监测综合平台。应结合数字经营一体化项目建设,以风险类别和大数据分析为突破口,实现风险监测由“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的转型。按照风险管理策略,建立信用、流动、操作、市场、反洗钱等风险监测综合平台,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提高自身风险监测能力,风险由事后发现、化解转型为事前预警、预防。

如在贷前获客阶段,通过智能识别监测风险,对客户进行优先级分层,提前发现优质客户、筛除高风险客户,实现精准贷前预防;贷中审批阶段,通过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模型,运用内外部数据自动交叉验证审核,将标准化策略与不同风险程度客户进行智能匹配;贷后阶段实现风险自动预警、逾期智能匹配催收清收策略等。采用差异化的实时监测机制,根据风险等级对存量客户和业务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保证精准度的前提下,提高监测的效率性、效益性。

对于低频高危风险点,采用在线实时监测;高频低危风险点,采用传统T+1准实时监测。综合分析评估风险大小和严重性,采取拒绝、降额、提价、预催收和增加人工排查验证以及增加抵押、保险等不同的处置措施。对于高频高损业务,可以直接拒绝;低频高损业务,增加人工验证并采取风险转移措施;高频低损业务,利用好风险监测综合平台智能化实时监测,降低人工成本;低频低损业务,可以完全利用风险监测综合平台进行监测管理。

建设企业级反欺诈监测系统。利用银保监会推动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的时机,引进大型商业银行AI反欺诈系统,实现事前申请反欺诈、事中交易反欺诈、事后贷款资金流向监控的全流程反欺诈。结合数字经营一体化项目数字风险的建设,利用内部和外部大数据以及智能化生物识别技术,不断升级改造AI反欺诈系统。反欺诈系统要对接新信贷、资金、信用卡等业务管理系统,实时对业务和交易进行全方位精准监测,及时预警、有效传递和报告,不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客户扫描和风险处置机制,增强风险预防的前瞻性、智能化能力。特别是在做“小”做“散”的信贷业务中,反欺诈监测系统可以有效防范顶冒名问题。

建设风险偏好限额系统,把“智能控”作为“先手棋”,实现风险控得“好”

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防控策略的执行主要通过政策制度和风险限额两条途径来实现。省联社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业务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如何保障政策制度落地执行,避免政策说一套、实际做一套的机制失效问题,风险管理机制落地执行的有效抓手是风险偏好限额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具备支持风险限额管理,对超出风险限额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控制。早在2008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就引进了风险限额管理制度。目前,风险偏好限额管理系统是银行最常见的风险事前防控手段,是推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转型的重要抓手,有效提升风险防控全局性。

建设风险偏好限额管理系统。风险偏好限额系统作为风险偏好体系的平台依托,从风险偏好设定、风险偏好传导、风险偏好应用三个维度加以构建。风险偏好设定要充分体现省联社和法人行社的两级法人管理架构特点,不易采取整体划一的风险态度。既要体现省联社风险管控的基本导向和价值要求,也要涵盖各法人行社的业务发展特点和风险实际状况。根据风险偏好,综合考虑资本、风险集中度、流动性、交易目的等,按照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多个维度设定风险限额,并根据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的变化,调整风险偏好限额。风险偏好限额采取自上而下分解传导,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反馈,主要通过风险限额定量指标及时有效地传导至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及时监测分析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执行风险偏好情况,当突破相关阈值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控制。

合理设定风险偏好指标阈值。风险偏好指标选取要坚持全面性、适用性、有效性、可变性的原则。既要涵盖全省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所有主要风险,包括日常经营、风险管理中使用的指标,便于及时监控和报告;也要反映监管政策、经济趋势、行业发展、业务战略等预期要求。指标选取方法主要有:监管阈值法、专家判断法、历史推导法、压力测试法等。根据监管要求和经营发展规划,利用历史数据、同业数据和测算结果,科学设置风险偏好限额的阈值。阈值分为目标值、预警值、限额值、监管值。目标值是指农村信用社战略导向和业务规划的最佳期望值;预警值是指出现问题但暂时可承受、可容忍范围内的值;限额值是指从法规和自身经营状况出发,客观上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值;监管值是指监管政策要求的值。

强化风险限额有效执行。风险偏好限额系统应与各业务系统对接,对业务和交易实时进行监测、预警、分析、处置、报告。当指标突破预警值时,系统自动提示机构和人员采取措施,防止风险事件恶化;当指标突破限额值时,系统自动触发暂停机制,提示应启动应急预案,防止出现严重风险;当临近监管指标限额时,提示采取必要的风险分散措施。通过“交通红绿灯式”智能化风险管控,提前预知关键风险、重大风险,采取合适的缓释措施。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邮箱:zgyhy001@163.com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