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个人信息“断直连”后,中小银行如何应对?

2021-09-27 18:18:51 新金融城 微信号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正式施行,这将对金融机构带来怎样的影响?银行如何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数据效能,赋能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怎样有效防范与外部机构合作中的法律风险?

为了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稳健前行,新金融联盟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拟于10月10日在北京举办“新法规下金融机构的数据合规应用”研讨会,深入讨论上述问题。

新金融联盟日前面向金融业界同仁发起征稿(详见:征稿 | 数字时代话金融,分享您的所思所得),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浅析个人信息“断直连”》系银行同仁来稿,介绍了断直连的背景,剖析了断直连对网络平台、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中小银行的应对之法,值得借鉴。

浅析个人信息“断直连”

文 | 王振刚

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向多家主要的网络平台机构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换言之,此前“网络平台—金融机构”的直连业务模式,将在监管要求下转变为“网络平台—征信机构—金融机构”。

个人信息断直连可以和此前的第三方支付断直连相类比,区别在于第三方支付断直连是资金流,而个人信息断直连是信息流。之前,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是直连模式,但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和监管,成为诈骗、转移赃款、套现获利等犯罪行为的“温床”。

2017年,央行连发数文铁腕整治支付行业,要求支付机构断开与银行直连,撤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引入合法清算机构(如网联),搭建一个共有的、受中央银行监管的转接清算平台。个人信息断直连和第三方支付断直连两者可谓如出一辙,接下来,我们将对个人信息断直连的背景、产生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信息断直连背景

1、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做出了全面部署。要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的综合治理体系。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均已审议通过,并分别于2021年9月1日和11月1日起施行。2021年1月11日,央行公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与2013年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相比,对个人征信的管理更加完善、细致和明确。

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将涉及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服务全部纳入征信监管,实行持牌经营。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建立健全,成为此次央行征信管理局要求平台机构“断直连”的政策背景。

2、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无序变有序。

近年来,国内消费金融规模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先是P2P蜂拥而至,最后变得一地鸡毛,后又互联网平台一拥而上,几乎有些流量的互联网平台都在做消费金融,并引入金融机构做助贷或者联合贷。

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直连金融机构,监管不能有效监控互联网平台引流和金融机构放贷情况,无法全面掌握所有客户的借贷情况,无序的放任很容易造成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机构过度授信、消费者过度消费的境地。

另一方面,2020年7月17日,银保监会通过并施行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互联网贷款业务涉及合作机构的,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另外2021年2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并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外包”。

互联网平台直连金融机构,获客后经过风险初筛将客户基本信息和部分客户画像、风险指标等直接透传给金融机构,并且大部分助贷业务采用融担或保险的增信方式,造成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过度依赖网络平台,产生“傍大户、赚快钱”的想法,懈于实现自主风控,风险集中于互联网平台,很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

断直连的施行将有利于国家监管层面更好的全面掌握互联网平台、金融机构和互联网贷款者等多方情况,也督促开展互联网贷款的金融机构尽快实现独立自主风控,使得互联网贷款业务能够回归本质,实现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个人信息断直连的影响

个人信息断直连的涉及方由原有业务模式的网络平台和金融机构两方变为新业务模式下的网络平台、征信机构和金融机构三方。

1、对网络平台的影响

加剧平台竞争和实力分化。断直连实施后,金融机构将更加倾向于与综合实力强、断直连方案执行到位的头部网络平台合作,这将加剧网络平台的市场竞争和实力分化,形成“马太效应”。部分实力弱、资质不健全的网络平台因无法实现断直连,或者断直连实现进度缓慢,将逐步被“个别分化落单”。

助力平台业务数据合规。开展引流、助贷和联合贷的网络平台将获取的个人信息共享给征信机构,如果征信机构将数据进行收集并处理,证明了网贷平台获取并共享数据的合规性,网络平台还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利于网络平台网贷和风控技术输出,实现“轻资产”转型。断直连促使开展互联网贷款的金融机构实现独立自主的风控,这也正是网络平台所擅长的技术能力。网络平台风控能力的输出,一方面可以获取相应的技术输出收益,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风控能力提升后,有利于网络平台实现不兜底、不缴保证金的“助贷分润”轻资产业务模式转型。

2.对征信机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持牌的个人征信机构包括政府主导的央行征信中心和两家市场化机构“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断直连无疑让个人征信牌照变得炙手可热,对个人征信机构是重大利好。随着征信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征信业务活动更加规范,预计后续国家将根据监管和市场需要,逐步再放开一部分个人征信牌照,让更多的个人征信机构充分发挥互联网贷款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

3.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改变了个人信息获取方式。断直连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金融机构获取不到网络平台直接推送的个人信息,金融机构必须通过人行、百行和朴道等个人征信机构获取信息后风控审批。随着征信业务等相关法律的实施,很多市面上的三方数据将无法继续使用,金融机构对个人征信结构的依赖性将不断加大。

建设独立自主风控势在必行。断直连后,金融机构将无法从网络平台获取任何个人信息,只能通过建设独立自主的风控,对引流、助贷和联合贷进行贷款审批,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不应该将风险完全依赖于外部平台。

断直连还会涉及三方数据公司、借贷消费者等多方主体,对整个互联网贷款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从全局整体来看,断直连政策的实施对部分关联方可能产生短期阵痛,而长远来看,互联网贷款以此为契机,进入一个有序、合规、健康的新发展轨道。

三、个人信息断直连后何去何从

个人信息断直连虽然是主要针对网络平台和金融机构的新政策,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产生的影响也不至于使其举步不前,而各机构应该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尤其针对中小银行机构,更要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积极应对断直连。

积极与朴道、百行等个人征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个人征信信息的挖掘和使用力度。随着断直连政策的通知,各金融机构均积极与具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进行对接,开展引流、助贷和联合贷的中小银行更应抢在前面,与朴道、百行等尽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前为断直连的实施做好准备。另外,要不断加强个人征信信息的挖掘和使用,随着断直连的实施和数据合规的要求,三方数据渠道将逐步减少并集中,相反,个人征信数据将逐步完善和丰富,所以中小银行应不断完善个人征信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过程和加大数据挖掘和使用力度。

建立健全互联网贷款风控体系,真正实现风控独立自主。一方面,中小银行建立独立自主的风控是外部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中小银行本身而言,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无论是引流类还是自营互联网贷款业务,只有独立自主把控住风险,才能行的稳、走得远,否则只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加强与头部网络平台合作,借力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头部的网贷平台在获客、金融科技、全流程风控等方面均在互联网贷款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综合实力较强,合作机构风险相对较小;其次,头部的网络平台市场灵敏度高,有财力和实力积极应对政策变动(如断直连),可以给中小银行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合作方案;最重要的是,中小银行通过不断与头部网络平台合作,引入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和完善的风控体系,以点带面,从而借力推动行内的数字化转型。

注重行内数据挖掘,提升行内数据价值。随着个人信息和数据方面的法律颁布,三方数据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银行内部有大量的个人账户、交易信息和历史借贷信息等,深入挖掘行内数据价值,盘活行内数据资产,为行内风控审批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以便更好地应对个人信息断直连。

多位业界人士表示,个人信息断直连政策仍需等待更多监管细则。有助贷机构人士也透露“相关部门鉴于数据业务的梳理与整改的复杂性,或将个人信息断直连业务整改截止时间定在2022年底,给予相对宽裕时间完成数据业务与助贷模式的改造。”

断直连并不是凛冬将至,但对于每一个开展引流、助贷和联合贷的网络平台和金融机构,以及每一个互联网贷款的从业者,都应未雨绸缪,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者。

(作者系东营银行高级工程师)

【关于我们】

新金融联盟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业务交流平台。成立以来,联盟共组织各类闭门研讨会、优秀企业参访近百场,议题涵盖金融科技、资产管理、普惠金融等方向。部分研讨成果形成报告,呈送给相关部门,推动了业界与监管的沟通交流,助力理事单位的合作共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