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银行业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2021-10-08 09:19:08 金融时报  赵萌

  今年以来,“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三农”工作重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久前落幕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恰恰成为了观察这一变化的最好窗口。

  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着力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和痛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和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成为了银行机构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

  多家银行推出乡村振兴主题卡

  据悉,在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中国银联联合200多家商业银行发行的乡村振兴主题卡发卡量突破4000万张,以金融支付礼赞丰收,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交行的乡村振兴主题卡在产品设计上深度融合银行卡产品和移动支付手段,为持卡人提供涉农支付优惠,免开卡手续费、免年费,并联合中国银联提供包括涉农意外保险农产品(000061,股吧)物流、医疗服务等惠农礼包。”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乡村振兴主题卡还将根据需要提供惠民利农的消费信贷产品。

  记者了解到,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是银行机构落实金融管理部门提出的“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该主题卡是重点面向农民、专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县域涉农经济主体发行的IC借记卡,持卡人除享受基本金融服务外,还可享受惠农贷款、涉农商户消费权益等优惠服务,具有“量身定制、全免费、享优惠、能贷款”等特点。

  “这张卡可太方便了,办卡很快,短信提醒的费用没有了,跨行取款的费用也减免了。”作为首批用户之一,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大兴沟镇农民秦成伟表示,他将用乡村振兴主题卡为自家的养殖场办理贷款。

  据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持有该行主题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若申请的是享受政府贴息的扶贫贷款,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若是不享受政府贴息的扶贫贷款,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下浮10%,相当于打九折。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经济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机构不能完全按照城市金融服务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张珩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改革创新”被受访专家频繁提及。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性新任务,银行机构唯有重点发力于改革创新,才能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机构可以发力的方向不少,例如,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主体的金融需求,探索设计符合‘三农’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积极利用大数据、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等金融科技手段挖掘县域市场,打造线下线上融合的金融服务链条,惠及当前尚未触及到的潜在客户,等等。”张珩表示。

  目前,不少银行机构大胆探索、积极实践,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资金需求主体,不断探索有益经验。例如,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产品“体验官”队伍,依托金融科技赋能,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搭建乡村振兴信贷产品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新模式。一方面,优化基础金融业务功能;另一方面,加快电子渠道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专家认为,这可以理解为是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对“三农”投入力度予以保障。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开发银行和农发行已经将扶贫事业部调整优化为乡村振兴部;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深化三农事业部建设,增加乡村振兴机构和人员;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增设乡村振兴处室,不断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

  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拓展

  近日,“大山雀”升级了。

  “大山雀”是网商银行在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项目的代号。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探知农户“家底”,进而以此为依据发放银行贷款,是“大山雀”的主要运作逻辑。

  据介绍,农户只要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或是在手机相关客户端上把自己的田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识别这块地的农作物面积、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多种作物的区别,目前准确率已达到93%以上。再通过几十个风控模型,就可以预估产量和价值,从而确定农户贷款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

  9月26日,网商银行在陕西洛川宣布,在商用一年后,“大山雀”迎来升级,在此前的技术应用中,“大山雀”主要用于识别主要粮食作物,而此次升级则将苹果、猕猴桃等经济林作物纳入识别范围,也就是说,果农也能很方便地通过网商银行手机银行申请贷款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9月,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缩小普惠金融发展城乡差距。推动物理网点、服务机具和数字渠道等有机协同发展,注重弥合“数字鸿沟”。二是补齐老年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短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建议,要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建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对于金融部门,征信体系是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征信体系能够给普惠信贷机构提供重要的客户信用信息,降低获客成本;同时征信体系的数据还可以进一步支持信贷资产标准化、证券化的发展。此外,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化都是亟待完善的设施。”曾刚表示。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