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的“优等生”

2021-10-21 01:42:56 证券时报 

【锐眼看市】

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便可在系统重要性的引导下变得更为有的放矢与更加亢奋激烈,借此也就可以造就出全行业更强大的商业活力。

张锐

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附加监管规定》),同时,还公布了国内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前者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立规导航,后者在彰显入选银行重要性、稳健性与代表性的同时,也为国内更多银行机构谋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非常鲜明的近距离对标。

系统重要性银行,就是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因为它们不仅资产规模庞大,而且业务品种除传统信贷种类外,还覆盖到衍生产品、证券、非银行附属机构资产、理财业务以及境外债权债务,复杂程度非常之高,同时涉及金融机构间资产、负债以及发行证券和其他融资工具等,行业关联度也极强,加之在支付、托管等重要业务领域的替代性低,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对金融体系产生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对宏观经济与微观实际经济运行也会形成较大的外部性冲击。

按照《附加监管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即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标准,同时《附加监管规定》还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附加资本要求的基础上额外满足50%的附加杠杆率要求,分别对应的监管标准是0.125%、0.25%、0.375%、0.5%和0.75%。从入围的首批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看,附加资本处在第一组的有8家,第二组有4家,第三组有3家,第四组有4家,除尚未上市的广发银行没有公布最新财报,另外18家银行都为上市银行,公布的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附加资本都超过第三组并达到第四组的监管要求,从财务稳健性来开,首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在全球具有明显的竞争实力。

的确,第五组国内还暂无银行进入,而且国际上也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这主要是依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补充标准,除了能够满足1.5%的正常附加资本监管要求外,进入第五组的最具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必须额外满足1%的附加资本要求,也就是附加资本要达到2.5%,看得出,国内银行出现第五组空缺与国际普遍表现完全一致,自然也就并不因此降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实际上,系统重要性银行对照与附加资本的较高标准并非坏事。一般来说,系统重要性银行往往高居在行业头部位置,具备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而且内部资产结构优良,动态盈利能力强,未来倒闭的风险较小,也更容易获得国际评级机构较高的信用评级,从而有利于增强在揽存吸储、资本融资以及创新业务等方面的竞争力。另外,在严监管的要求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底线意识与财务稳健意识会更加强烈,信息也更加透明,资产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以获得的业务拓展和价值增长空间也就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系统重要性银行无疑是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导航仪。

其实,根据已经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遵循着一年淘汰与补充一次的时间频率,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成员会保持着充分的弹性。有些银行可能暂时达不到系统重要性银行标准,但可以对标学习,找出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差距,通过有效的市场化运作与内生性成长,最终跨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阵营。而原来的“优等生”可能出现成绩下降,导致不达标而被淘汰出局,如此,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便可在系统重要性的引导下变得更为有的放矢与更加亢奋激烈,借此也就可以造就出全行业更强大的商业活力,并将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入快速道。

需要强调的是,在提出了附加资本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为确保系统重要性银行行稳致远,《附加监管规定》还特别配备了警示装置,即将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列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的一项重要工具,也被业内称为“生前遗嘱”,其中恢复计划详细说明在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或者已经出现问题等压力情景下,系统重要性银行迅速启动并执行既定程序,快速补充资本和流动性,以度过危机并恢复持续经营能力;而处置计划详细说明银行在无法持续经营时,如何通过实施该方案安全、快速、有效处置,保障关键业务和服务不中断,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

(作者系经济学教授)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