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文化赋能金融 金融传承文化

2021-10-21 17:07:33 《小康》杂志社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简宏妮 摄影/宁颖 北京报道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主办的2021金融街(000402,股吧)论坛年会昨日在京召开。作为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小康》杂志社主办,北京金融街服务局作为支持单位的“文化艺术与金融创新”专场活动,当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泛太平洋(601099,股吧)酒店举行。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题为“文化赋能金融,金融传承文化”的主旨演讲。

文化艺术与金融:赋能与传承

杨凯生认为,文化艺术,特别是一些艺术品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成为具有稀缺性的投资资源而具有金融属性,它也因为凝聚着人类多少年、多少代的理念价值、文化价值而成为极具感染力的一种传承载体。

关于金融和文化艺术的关系,杨凯生提出,除了反映在一些文艺产品的金融化、艺术品交易的现代化、互联网化,以及艺术品的投资增值服务和衍生服务等方面之外,金融还可以利用自身与社会公众特殊的密切关系,帮助和引导普罗大众更多地走近文化艺术、了解文化艺术、热爱文化艺术。

他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艺术可以赋能金融,让金融更具情怀表达、更有人文底色,让金融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而金融可以助力传承文化艺术,推动文化艺术在更大范围、更广层面交流与传播,让文化艺术的人民性得以增强,让文化艺术传承的社会基础更加深厚。”

国内现状:已开始多方创新和尝试

在演讲中,杨凯生总结了国内外商业银行艺术金融的实践情况。他提出,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发端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一、二百年来,欧美一些商业银行在艺术金融业务方面已经积累起了自己的客户基础和一定的运作经验。例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摩根大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设置了艺术顾问部门,以提供专门的艺术金融服务,包括购买建议和指导、策展和保管协助、艺术贷款和社交特权,等等。总的看来目前欧美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艺术品贷款、基金、信托管理等金融服务和艺术鉴赏、收藏规划、投资咨询、沙龙晚宴等非金融服务。

关于我国近年来在艺术市场金融化方面的发展,他表示:“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同时,已经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始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尝试。”随后,他以具体实践佐证这样的评价。他提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财富积累的增加以及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加速等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除了对文化产业的一些企业、项目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融资支持之外,也开始借鉴发达市场这些银行对社会公众财富管理的做法,尝试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嵌入艺术品服务的内容。其中的主要模式是艺术品理财、质押贷款、艺术品鉴赏、艺术品投资等。

此外,我国的银行界近年来已经开始推进在艺术投资、艺术基金、艺术教育和艺术平台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例如创新艺术投资品种;进行艺术基金受托管理;开展艺术投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开展了金融+艺术跨界融合的客户培育工作。还有金融机构着手探索搭建了艺术品定制平台。

问题:介入不够,支撑服务能力不足

在演讲中,杨凯生同时指出,“在充分肯定我国金融业与文化艺术相融合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金融业态在与文化艺术相融合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他具体指出,商业银行对文化艺术行业的介入层次还不深,服务能力还不强,相互的赋能促进还未做到有机融合等等,他强调,“例如有的金融机构主要还是把资金支持的对象集中在游戏动漫行业,支持这些行业不是不可以,问题在于我们还缺少对其他文艺作品的认知和支持,有的甚至把资金投向了低俗、媚俗的一些领域。这与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杨凯生进一步指出,总体来说我国的金融行业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市场支撑服务能力还不足。例如缺乏规范的对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担保和退出机制,致使艺术品质押融资不易有效发展。原因在于银行以往涉及的信贷产品都是比较成熟、风险评估方式比较趋于标准化,而文化艺术品则个性化、差异性很强,其鉴定和估值很难标准化,不便于银行把控风险。还有银行对质押物的偏好是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一些文化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它的天然缺陷是流动性不太理想,在“买货容易卖货难”的艺术品市场,一旦需要即刻变现很容易形成价格损失。

不仅如此,我国目前对艺术衍生品的价值认识还不足,对有关行业和企业缺乏金融资源的供给支持,致使艺术衍生产品的开发进展不快。艺术衍生品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程,已经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广泛的客户群体,而在国內还刚刚起步。艺术衍生品不但具有艺术审美的美育特性,还能满足日益庞大的客户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部分优质的、限量的艺术衍生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杨凯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艺术衍生品的发展是文化艺术普惠性的一种表现。但国内艺术衍生品市场良莠不齐,有一些主题性的文创产品做得不错,但不少美术馆、博物馆开发衍生品的用途主要还是停留在广告宣传的层次,而且产品本身也大多只是停留在简单复制、美感较低的阶段,有的甚至粗制滥造,无法引起艺术品爱好者的兴趣,国内金融机构对这方面也较少关注和参与。”

对策:多方协同努力,融合共进

杨凯生表示:“我国艺术金融发展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他认为,例如,进一步优化法律政策环境、完善监管框架、拓展艺术教育、规范配套服务等。其中金融机构在坚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在推动艺术金融发展方面也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的艺术金融不仅仅是为小众的富裕群体服务的,它除了为高净值人士提供专项的个性化服务之外,艺术品金融业务也应该而且也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有特色的服务。”杨凯生强调,金融机构应该利用自身与社会公众联系紧密的特点,充分发挥群众基础深厚的天然优势,将艺术的人民性与金融产品的普惠性充分结合起来,拓展艺术的受众面向,扩大金融的触达客群,创新推动金融资源与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他提出:“金融业应该不断探索如何在促进艺术大众化和文化普及化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力争走出一条更广阔的艺术金融之路。”

在演讲的最后,杨凯生提出, 中国的文化艺术精髓绵延,文化艺术有机融入金融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责任和使命,是跨界领域研究的崭新的课题。

他表示:“我相信金融机构能够共担使命,携手破题,共同推进金融与艺术融合共进。我们应该通过赋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等创新的方法,为文化艺术发展注入时代的内涵,为文化艺术的弘扬注入全新的动力,为人民带来一种更高质量高具品位的文化艺术生活。”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