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银行副行长
李伟
由《银行家》杂志社主办的“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2021中国金融创新成果线上发布会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与策略”,在主题“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的圆桌论坛环节,苏州银行(002966,股吧)副行长李伟进行了专业探讨。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在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模式正发生颠覆式的变化,苏州银行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为经营发展赋能,用数字思维拥抱数字经济,以数据智能重构运营管理,致力于将金融科技由战略支撑转向战略引领,从时效性投资转变为持久的数字化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市民百姓,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苏州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有如下鲜明特色。
勾勒蓝图,前瞻性布局数字化顶层设计。当前,中小银行正面临着客户需求变化、盈利能力承压、业务结构失衡、异业竞争加剧等外部冲击,以及客户体验落后、员工效能不佳及管理精细不足等内部局限,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银行业最前沿、最紧迫、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战略。作为一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中小城商行,苏州银行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始终“战略先行”,在顶层设计上保障数字化转型的配套资源投入。2020 年,苏州银行制定新三年战略规划,明确 “客户体验友好、合规风控有效、数据驱动转型、特色专营突 破、精准管理赋能”5 大战略制高点,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新三年战略目标达成的重大战略工程,明确以不低于每年营业收入 的3%进行科技投入,不断将金融科技能力转化为业务生产力,开辟数字化银行发展的全新道路。
明确机制,常态化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目前,苏州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采用“数据+人”双轮驱动的模式,通过数据基础现代化、数据应用智能化、业务经营数据化,在客户层面实现“优化客户体验、优化价值产出、优化客户关系”的目标,在员工层面实现“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个人获得、提升工作体验”的目标。苏州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推动机制,成立数字化转型实施领导小组,同时分领域成立了若干个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建立了日常议事决策机制。为达成数字化转型愿景,我们建立转型项目清单,明确了实施路径,从传统的项目建设模式向业务价值驱动转变,以业务价值目标为抓手,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价和持续追踪,保证转型成果能真正落地。
探索模式,体系化构建苏式金融生态圈。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积极构建具有苏州银行特色的金融生态圈。一是围绕平台模式优化,布局智慧金融建设。承建的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迈入2.0迭代升级阶段,并在昆山、扬州等地技术输出成效显著;“明智达”、“融畅”系统落地,法院及破产管理人业务合作赢得口碑;“e秒银商”服务体系、物联网2.0模式迭代优化;智慧农贸、智慧医疗、智慧工会等深融市民百姓衣食住行,成为科技支持普惠金融的苏式典范。二是围绕客户旅程优化,打通银行内部“经脉”。借助金融科技持续深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RPA虚拟机器人应用等实现客户及客户经理的体验友好。依托大数据、AI引擎等新技术应用,实现部分业务自动化审批、实时反欺诈识别、大数据智能预警控险等,以金融科技赋能风险防控。三是围绕创新项目试点,逐梦数字经济赛道。成为全国首家参与数字人民币流通领域、首家参与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的非运营机构商业银行,将数字货币融入AI无感加油场景。充分利用苏州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承接重要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与金融科技企业搭建联合实验室,与苏州自贸区联合推出Su-Pay,创优境外人士在苏州营商和居住环境。
组织保障,持续性支撑数字化转型落地。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苏州银行积极优化流程、培养人才,努力提升组织的敏捷性、灵活性,夯实转型基石。一是重塑协同流程,推进业务与科技互融互促。调优科技与业务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科技部向各业务条线派驻科技专员,让科技人员深入业务一线,及时、全面了解业务的科技需求和业务痛点,缩短“科技-业务”沟通流,疏通“堵”点,提升协同效率,更好地服务和赋能事业总部。二是突出战略重点,拓宽数字化人才发展路径。尝试在各业务条线设置客户分析岗,主要从事基于数据治理标准更新优化数据,提交数据需求、开展业务分析、挖掘数据应用场景等工作。同时,完善数字化人才成长通道,推动数据思维、数字化经营理念根植于每一位苏行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是强化培训赋能,提升员工数字化竞争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度重视培训“教化育人”作用,充分运用行内外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开设数据分析应用人才培养计划、DHR数字化转型三力模型等多门精品课程,在“大咖讲堂”推出《数字化转型大家谈》、《数字货币未来几何》等,配合中银协推进金融科技师(CFT)培训,不断提升苏行人的数字化能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