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欧阳日辉:中小银行需以“三新”思路跨越“五道沟”

2021-11-25 10:02:39 中国电子银行网 

  11月25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联合百余家成员银行举办的“2021银行数字动能与金融创新峰会暨第十七届宣传年年度盛典”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在云端呈现。多位业界和学界专家围绕“数字转型新动能”这一主题做了精彩分享。宣传年更名仪式、《2021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发布、“2021中国数字金融金榜奖”颁奖、“2021信创‘大比武’金融场景适配验证赛道”专项奖表彰等重磅环节备受业界关注。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欧阳日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欧阳日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教授参加“云端”峰会并表示,中小银行普遍存在“数字化转型焦虑”,依靠中小银行自身解决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是有难度的,需要借助大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咨询公司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提供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合作共建高频场景生态,联合培养数字化人才。

  欧阳日辉强调,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跨越“五道沟”。跨越“五道沟”,中小银行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战略、创新、人才;重视三个尊重:尊重现实,尊重规律,尊重人才;突出三个舍得:舍得花本钱,舍得下功夫,舍得真革命。

  银行业历经三次转型 数字化有“规定动作”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化新概念让人目不暇接,大部分企业都在大谈特谈数字化转型。

  中国银行业一直在转型,要么转型,要么在转型的路上。200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三次转型:一是2005年开始大行股改的市场化转型;二是2010年以后流程化转型,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再造;三是2016年以来正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

  近几年来,银行业数字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前,数字化转型处于起步阶段,中小银行普遍存在“数字化转型焦虑”:非常着急搞数字化,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怎么转向数字化?转成什么样的数字化?

  基于这些问题,欧阳日辉对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业界实践者达成广泛共识,认为数字化转型应有一些“规定动作”,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迈过“五道沟”。

  第一道沟,做好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数字化转型是毋庸置疑的问题,需要讨论的是如何进行转型。目前,多数中小银行采取“模仿与跟随”策略,盲目模仿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金融科技应用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化转型成效不佳。

  银行业对数字化转型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第一,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充分认识转型的趋势,数字化转型需要与业务战略保持一致,循序渐进。数字化转型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机制和发展的规律,探索合适的金融科技创新之路。

  第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大部分银行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都始终“战略先行”,制订包括IT系统架构、数据治理、业务与科技融合等方面的顶层规划。

  第三,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转型能否成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负主要责任,“责任都在主席台”,功劳也在主席台。数字化转型需要机制与资源联动、技术与业务协同,保障数字化转型规划顺利实施。

  第四,数字化转型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各家银行的历史发展、资源禀赋、人才集聚等情况,打造商业银行特色数字化转型之路。比如,区域性银行应该逐渐回归本源、服务地方,结合地域特色和客群特点,打造成为经营特色化、内外敏捷化、全域智能化的区域数字银行。

  第二道沟,打造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业务创新

  当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科技能力薄弱,数据治理能力有待增强。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表示,数据已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中小银行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布局较晚,对于数据价值的认知和利用较为滞后,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欠缺,算力建设尚未起步。

  大部分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都建设两大体系:金融科技能力体系和数据综合利用能力体系,提升“平台+数据+模型”基础能力,实现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强“两个能力”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优化数据应用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提升数字化营销、运营和风控能力。

  “数据治理”能力正成为银行业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修课”。银行应高度重视推动内外部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有效整合,提升数据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数据不可知、不可控、不可取和不可联等痛点。数据体系的建设也包括私域流量的使用,比如,西安银行(600928,股吧)用企业微信搭建了私域流量平台,尝试社群运营。

  数据体系建设与能否做到市场下沉密切相关,向农村金融市场求发展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农村的数据不全,由此影响到客户维护、客户体验提升、风控等方面。未来,银行需要基于数据建立完善的客户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

  第三道沟,处理好金融业务与金融科技的关系

  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技术部门是听业务部门的,还是业务部门按照技术部门的设计去开展业务。

  其实,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是技术和数据驱动的业务转型,技术要服从和服务于业务,运用技术重塑业务模式。比如,郑州银行把数字化转型目标设为银行的业务提升和商业模式重塑,成立敏捷小组改善跨部门协调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很多金融科技逐渐成为银行的标配技术,但在实践中绝非仅仅技术驱动,而是基于业务上的定位,结合业务驱动,后面是科技的支持,需要考虑业务发展如何与各类智能技术融合,由点到面推广各类应用,将智能方案逐步用在业务操作流程中。

  跨越第二道和第三道沟,银行打造科技能力可以借助外部力量。一是与大型银行合作,获得风控工具和技术,大型银行具有资源优势,有条件在管理、技术、产品、安全等方面对中小银行进行数字化赋能;大型银行应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自身优势与金融科技“主力军”作用,积极助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共建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二是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建设低成本、分布式可扩展、满足信创要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快速可获得、有弹性、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设施能力。

  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建设,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道沟,构建线下线上融合的金融生态圈

  打造开放共赢的金融生态圈,构建场景金融,是银行拓展业务的主流方向。但是,相当一部分中小银行的发展思路局限于,“我有什么产品,可以解决客户什么需求”,而不是“客户有什么需求,我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中小银行需要建立新场景、新生态、新价值的平台发展思路,从做强本地生活场景连接、做实客户社交生态连接、做深产业和行业连接三方面入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生态圈。中小银行应聚焦客户体验和客户价值,用平台思维,构建与消费者、企业、同业以及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开放合作的网络协同体系,融入C端、B端、G端的各类场景中,主要做法包括两种:

  一种是形成“银、民、企、政”四维开放合作的本地化生态格局。银行依托衣、食、住、行、医、学等生活、经营和政务服务场景,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客户的生活场景中,获取持续的用户流量,挖掘客户场景化需求,提高银行数字营销的精准化水平,提供全场景金融服务。

  另一种做法是与外部资源合作共建金融生态圈。通过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公司、非银行支付机构、信息科技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合作,构建无界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经营生态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银行的产品创新、业务开拓、管理创新都必须以人为本。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精准营销,都必须以人的个性化需求、服务体验提升、科技向善为考量重点,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营销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金融生态。

  第五道沟,做好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数字化核心人才短缺”是制约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主要因素,地处三四线城市的中小银行亟需人才。数字化转型对银行员工素质要求提高,需要配套相应的一些机制来培养复合型、知识型和创新型数字化人才,营造鼓励创新、鼓励试错的氛围,进一步将个人的转变与科技/业务的转变结合起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落地。

  数字金融人才具有四个新特征,具备四种能力:一是复合型,具备学习与研究能力强,掌握金融、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知识,一专多能,了解前沿技术和业态;二是应用型,具备业绩与贡献能力,善于运用技术和数据驱动,打造金融场景和生态;三是创新型,具备业务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可行性改进方案,善于以平台思维优化业务流程;四是领导型,具备沟通与统筹协调、伦理道德与风险防范能力,有担当精神。

  人才培养培训,囿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引起中小银行的高度重视。建议两个途径:一是“走出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可以与高校建立长期培养机制,也可以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短训,参加一些论坛和研讨会;二是“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到中小银行去调研考察、举办各种沙龙、研究会,可以邀请同行到本行切磋。

  中小银行需借助外部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

  我国大部分中小银行都已开展数字化转型,并将数字化提升到核心战略或辅助战略的顶层设计高度;银行高管们既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对转型过程中的人才、数据、机制、对外合作等问题忧心忡忡。依靠中小银行自身解决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是有难度的,需要借助大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咨询公司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提供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合作共建高频场景生态,联合培养数字化人才。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