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行长说数字金融 温度与获得感将是2022内生动力?

2022-01-04 14:11:07 中国电子银行网 微信号 

前言

过去的一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创新方兴未艾,数字科技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指引下,银行业围绕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夯实科技底座,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普惠金融。

中国电子银行网精选11位行长的年度“金句”,与您一同回顾2021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精彩历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

“十三五”期间我国金融科技在实体经济的沃土中落地生根、在守正创新的滋养中茁壮成长,从星星之火到百舸争流、从基础支撑到驱动变革,高效赋能实体经济、切实满足多元需求,整体竞争力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活力。

——2021金融街(000402)论坛年会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

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压舱石”,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引领者”;以推进业务技术融合为“源动力”,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开拓者”;以深化数据融合应用为“发力点”,做防范金融风险的“践行者”;以加快机制体制变革为“突破口”,做深化金融改革的“先行者”。

——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

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

数字化金融创新不能搞噱头、玩概念、做盆景,要走进服务现场,找准客户痛点,扎扎实实地推进问题导向型和体验驱动型创新,运用金融科技赋能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第14届金麒麟(603586)金融峰会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

回首中行百年发展历程,勇于创新突破、服务社会发展始终是这家百年老店的鲜明印记。面对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国银行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投身场景建设事业,全力打造“金融+”场景生态圈,积极探寻数字化转型的中行路径与答案。

——中国银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

行业发展白皮书》发布会

建设银行行长王江

经济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消除风险,而且风险的展现方式和业态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对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十三届陆家嘴(600663)论坛

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斌

深化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进,更深层次在于制度、流程、考核、资源等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董事会、高管层的作用,立足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实施计划,一张蓝图干到底。

——第三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

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

“三农”金融数字化需要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虽然线上服务能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在维护客户关系、识别风险和贷后管理等方面仍需线下的支撑。尤其在数字化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线上+线下”“速度+温度”的“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路径就显得更为适宜。

——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

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

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我们的数字化顶层设计,用数字化的方式管理与被管理,要让员工在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充当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为员工提供更多创新性的岗位,并实际体验到获得感。

——《中国电子银行网》专访

民生银行副行长陈琼

国家强需要经济强、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兴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民生银行(600016)将持续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加速推进客户需求和金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完美适配,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数字化金融引擎。

——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

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

数据资产建设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基建”,我们要站在服务客户和产业发展的更高视角,通过数据融通、价值共创,提升应用价值和应用能力,为科技自主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届浦发银行(600000)国际金融科技创新大赛

微众银行副行长马智涛

在过去7年,我们依托领先的金融科技,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助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认为金融科技的使命也应该由银行自身的效率提升,转变为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而在金融、科技、数据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金融科技弥合数字鸿沟、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将是一大重点。

——《每日经济新闻》专访

展望2022,银行业将继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优化创新机制,提升风险防控,释放数据效能,构建开放生态,为共同富裕发挥金融力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子银行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泓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