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会议强调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及时研究化解房地产风险方案,中国政府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主流机构发声力挺、监管释放积极信号,周三港股、A股集体迎来超跌反弹,A股三大股指午后均涨超3%,截至收盘沪指涨3.48%,深成指涨4.02%、创业板指涨5.20%。
从盘面表现来看,部分券商、银行、保险股等在中午收盘前出现明显异动,午后大幅拉升。截至收盘,银行(申万一级)收涨3.91%,其中兰州银行多次封板又开板,最终收涨10.04%,成都银行涨9.13%、招商银行(600036)涨7.93%,宁波银行(002142)、兴业银行(601166)分别涨5.40%、5.15%,杭州银行、平安银行(000001)也分别涨超4%。
自3月以来,大盘受内外部因素干扰不断下挫,截至3月15日沪指、创业板指跌幅均超过12%。就银行板块来看,银行业(申万一级)年初至今累计下跌4.91%,仅3月以来就跌超5%。在此之前,银行板块因为业绩超预期、估值水平较低、市场避险情绪趋高等因素一度成为市场回调、板块轮动中“最抗跌”的板块。
从短期影响因素来看,2月社融总量和信贷数据不及预期,银行资产端承压,其中尤其反映居民购房需求的中长期贷款成为主要拖累,房地产行业对银行业务及资产质量的干扰加剧。山西证券(002500)银行分析师刘丽团队认为,后续需关注货币传导效果及信贷需求修复进程,长期仍需关注房地产宽松政策落地实施,以及货币、财政政策稳增长的效果。
此前在稳增长目标下,市场对宽信用的预期不断升温,如今随着市场形势变化和金融委再次表态“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市场预期进一步强化。刘丽认为,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将逐步改善悲观预期,带动中长期信贷需求修复,宽货币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带来信贷总量的提升。
另外从基本面来看,机构观点普遍认为,今年银行基本面整体向好的趋势较为确定,不良也会进一步改善。近期各银行公布的业绩快报中,有12家营业收入增速在10%以上,13家归母净利润增速在20%以上,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率降低。上周平安银行公布的2021年经营数据也显示,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实现较快增长。
有分析认为,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干扰下,低估值且基本面改善超预期的银行股仍是行情修复过程中最保险的配置,而成分股权重高的行业或个股是指数反弹领军者,基本面扎实的银行等金融股尤其值得关注。刘丽认为,目前银行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随着信贷需求的逐步修复,银行在资产质量及信贷投放都将受益,叠加基本面催化,看好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但个股分化仍将持续。从16日领涨的银行来看,业绩增长潜力大、具有地域优势的地方城商行,以及零售和非息收入支撑较强的股份行仍是主力。
此前光大证券(601788)分析认为,根据信用环境和经济发展状态的不同,可将宽信用周期分为货币宽松(货币环境转松)、宽信用初期(信用转宽、经济承压)、宽信用中期(信用宽松、经济向好)、宽信用后期(信用转紧、经济向好)四个阶段。复盘2011年以来的4轮宽信用周期,在行情表现上,在货币宽松和宽信用中期两个阶段,银行指数大概率既有绝对收益、又有相对收益。2012-2013年、2015-2017年、2018-2019年、2020-2021年四轮宽信用周期中,银行指数分别实现22.2%、60.1%、29.7%、20.2%的绝对收益,并且除2020-2021年宽信用周期外,均实现了相对收益。
最新消息显示,人民银行已传达学习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精神,将坚决落实金融委的工作要求,其中包括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