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数据基础架构讲究匹配性、便利性、扩展性与性价比。数字技术讲究适配,就像开车,有些人用来代步,有些人用来通勤,有些人用来拉货,有些人要求是全功能。
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数据应用对于金融的赋能越发凸显,无论是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智能投顾上,还是在智能网点改造、全渠道经营上,都大有可为。数据的存储、处理、管理、分析和治理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
为了总结金融数据平台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赋能银行数字化能力建设,新金融联盟联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开展了《金融数据平台的基础架构及应用实践》课题研究,历经三个多月的访谈和一手调研,形成初步成果。
3月19日,上述课题的评审暨内部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承泽园召开,会议由新金融联盟(NFA)、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办。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谢绚丽做了课题汇报,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渤海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赵志宏,上海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胡德斌,北京银行(601169)首席信息官龚伟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进行了点评。线上线下30多家银行及金融科技公司的专家领导,围绕课题展开讨论。
谢绚丽结合详实的标杆机构案例,从数据平台的战略和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应用生态等几大方面对课题进行了全面介绍。她表示,构建数据平台的基础架构涵盖三个递进维度:一是深埋“数”根,夯实金融数据基础;二是壮大“数”干,搭建金融数据平台;三是伸展“数”枝,构建数据应用生态。
来自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专家领导基于课题,围绕数字化当中的关键点展开热烈探讨,并对提高课题质量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吕仲涛肯定了课题研究成果,也指出了有待完善之处。他建议课题组进一步细化“金融数据平台如何支撑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业务赋能”的内容。此外,对不同案例的描述和处理的颗粒度也需要统一。
“基础架构之上是应用架构,应用架构之上是业务架构。换言之,是业务决定了应用,而应用决定了基础设施。”胡德斌说道,我们之所以要讨论金融的基础架构,是因为目前的架构已经不适应市场变化。必须研究外部市场、客户,以及监管给金融企业运营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才能知道怎样的基础架构能适应变化。
胡德斌分析,现在银行的服务已经变成数据驱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这导致原先的烟囱系统,数据收集的种类和类型、存储的方式和体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础设施的量、面和深度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现在要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就需要在交易的实时进行大量计算,加入大量的模型、AI算法,才能提升交易中形成的业务机会、服务能力。原来只有交易一条主线,而现在加入了运营这条主线,而这条主线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较此前变化非常大。
赵志宏谈到数据治理时指出,中小银行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解决好业务和科技在数据管理当中的职责分工和协作问题是一个挑战。敏捷开发的实践表明,很多问题还是业务需求整合的问题,在数据治理的基础上提高协同效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他建议,对于传统业务领域,可建立业务IT负荷的柔性团队。而对于需要敏捷迭代的网络金融、平台金融,可采取IT嵌入方式,提高需求的消化、整合和转化。
唐山银行行长助理张华泽从业务需求端的角度表达了看法,“数据治理和平台建设,以及基础架构和数据治理的解决方案,对于中小行更有实用和落地的意义。但是数据应用并非易事,还需嫁接上各种数据分析和应用工具,关键是增加了成本。所以对于中小银行的数据架构而言,还要有匹配性、便利性,能在原有架构上实现很多好的思路和想法。最关键的一点,可扩展性和用得起。我觉得很多数字技术讲究适配,就像开车,有些人用来代步,有些人用来通勤,有些人用来拉货,有些人要求是全功能。”
【关于我们】
新金融联盟(NFA)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行业交流平台。成立以来,联盟共组织各类闭门研讨会、优秀企业参访近百场,议题涵盖数字金融、数据治理、资产管理等方向。部分研讨成果形成报告,呈送给相关部门,推动了业界与监管的沟通交流,助力理事单位的合作共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