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型银行,依然道阻且长|周观察

2022-03-24 16:01:40 周观新金融 微信号 

“割裂式”财富管理服务,何时能有质变?

▼  ▼  ▼  ▼  ▼   ▼  ▼  ▼  ▼

近日,银行2021年度业绩密集披露,业内关于招行大财富管理战略如何见效的分析已有很多。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不少银行都以把“财富管理”上升至战略高度,也都录得不错的规模增长,但在一片叫好之中,我们更想从中看到不一样的启示:银行们在大财富管理前景利润颇丰的情况下,投资者享受的财富管理服务是否有本质上的提升?

实际上,在“割裂式”财富服务依然是主流的当下,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型银行”,商业银行要走的路,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道阻且长。

01

-▽-

管中窥豹

银行要做怎样的财富管理服务?而投资者又需要怎样的财富管理服务?目前来看,这中间依然有巨大的鸿沟需要弥合。

无论从产品结构还是实际收入结构看,目前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的丰富性依然有较大不足。

据2021年财报,招行去年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58.41亿,同比猛增29%,但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来自代销基金。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认为,除了产品不够丰富,从自身能力来看,招商银行(600036)实际上还属于销售机构,优势主要体现在渠道方面,而不是投研和资产配置能力,招行距离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还有一定的距离。

行业翘楚尚且如此,足以供投资者管中窥豹。

有目共睹的是,眼下的财富管理赛道越来越热闹,商业银行也(如招行、平安、兴业、浦发等)纷纷加码,年报相关业务增速和数据也都比较漂亮。

但周观一直认为,判断一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是否牛逼,业绩数据只是一方面,探寻其底层业务逻辑和经营逻辑更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漂亮业绩的支撑,更是获得投资者认可的基石。

即便业绩漂亮如招行,但其优势更多来源于渠道,而非产品。

这个现实难题,一直摆在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面前:投资者需要的财富管理是体系化的服务,是以投资者利益和需求为主导的投顾,而不是各个产品条线相互“割裂”的产品销售。

换句话说,投资者从一家银行看见的财富管理服务,应该是这家银行所代表的服务体系,而不是这家银行销售的基金、保险、理财等各类产品。

“买方投顾”对应的正是前者,“卖方销售”对应的正是后者,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大,都取决于底层业务逻辑。

02

-▽-

改变业务逻辑有多难

去年,周观曾关注过一个案例,建行和中金公司推出“财富管家计划”系列产品,不向投资者收取任何管理费和申赎费用,仅提取业绩报酬。也就是说,该产品产品的管理人和销售机构不再“旱涝保收”,完全靠投研能力吃饭,不仅充分给投资者让利,也能让投资人更放心。

当然,这个产品目前只是在深圳分行小范围先行先试,却能让投资者直观认识到,“卖方销售”和“买房投顾”的底层业务逻辑,差别在哪。

除了建行的这一产品,周观也曾留意到,目前平安私人银行不仅在一些特定业务上尝试以“超额收益分成”代替“产品销售佣金”,更从去年开始试水将PB(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与客户的“财富健康度(包括资产配置、收益水平等多维度衡量指标)”指标挂钩,意在从根本上改善财富管理的业务逻辑,不再恋战于通过产品销售做大“中收”。未来,这套与投资者实际利益挂钩的考核及服务体系,可能会随着成熟度的提高逐步下放覆盖到大众财富管理客群。

只有底层业务逻辑改变,财富管理行业才有可能迎来根本性变革。但这对于银行而言,并非易事。

首先,要有让利客户,勇于“革自己命”的前瞻性市场意识;

再者,银行内部要形成战略共识,避免各个业务条线、产品条线、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利益冲突,形成体系化投顾服务,代替割裂式产品销售服务;

还有,科技服务能力要跟上,比起私人银行客户,大众投资客户数量众多,既要保障投资者对银行体系化服务体验的一致性,又要兼顾服务效率,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服务来减轻人力和成本压力是银行必然的选择;

当然,这些连我们都能察觉的问题,银行不可能察觉不到,只是知易行难。这背后涉及的东西太多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一,让利客户是“革自己的命”,但类似降低一下基金销售的手续费这类小打小闹,虽然有信号意义,但并不触达根本。

周观在银行基金代销早就内卷了》就已经提到过,银行虽然有渠道优势,但一直不是买基金最优惠的渠道,早在平安和招行申购0费率之前,其他平台也尝试过,并且,代销渠道赚钱的费率,大头并不在“申购”,而在“赎回”。

那么,什么更触及根本?举个例子,目前银行理财在净值化转型,保本类产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有媒体指出,部分银行在净值类产品的条款中大肆提升管理人的分成比例,最高可达超额收益的95%以上,而行业平均水平大部分在10%-20%。或者,有机构在合同条款上添加可随时修改关键条款(包括业绩比较基准)的约定,这些显然都是对投资者非常不利的行为。

没错,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的确不够成熟,还没有全面做好迎接不刚兑、不保本的准备,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之所以要打破刚兑,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是让银行更方便从中获益的,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自己投研能力,为多自己“赚钱”的同时也懂“让利”投资者。

换句话说,你不能在赚不到钱的时候,说投资者教育程度不够,接受不了你的收益浮动与亏损,但赚钱的时候,却压倒性地保障自己的利益。

当然,投资不是搞慈善,银行需要赚钱也理应赚钱,投资者在赚取收益的同时,固然也要为银行的投研、服务买单,但两者如何平衡在合理区间,是银行需要努力的。尤其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提速的这几年,时间紧、任务重,银行们的确很难,但也请银行们加油。

第二,实际上是投资者需要的“体系化服务”对银行内部机制提出了新的协同性要求。这个不必多说,在企业呆过的大部分人应该都能体会,避免不同产品条线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有多难,何况银行还是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机构,协同作战一直是个充满挑战的事情。

第三,科技能力的提升,大部分银行的历史包袱也没有这么容易甩掉,科技化、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依然是一场持久战。

总而言之,一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是否真正牛逼,不止于看中收的数据漂不漂亮,更不止于看谁家卖产品更厉害。希望业内更冷静自持去见证银行们的进步。要成为真正的财富管理型银行,依然道阻且长。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联系周公子请加微信号:zhougongzihenshuai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周观新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