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银行理财市场全面重塑,走入“真”净值时代。然而近期市场超预期波动,银行理财“破净”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使得刚刚迈进新发展阶段的银行理财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去年是农银理财的第二个完整经营年度。截至2021年末,农银理财自主及受托管理的全口径产品规模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其中新规净值型产品突破1.8万亿元,净值化占比近90%,2021年全年已兑付的理财产品无一“破净”,保持稳健经营。
那么农银理财如何看待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破净”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何具体发展计划和目标?入围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后有何具体发行安排?围绕这些热点话题,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对话资管30人”栏目近期独家专访了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
新规净值型产品突破1.8万亿
《21世纪》:能否请你介绍一下近一年来农银理财业务的整体运行情况?
马曙光:近一年来,农银理财立足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数字化应用,着力提升投研能力,发力丰富产品布局。同时,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财务指标保持向好。截至2021年末,农银理财总资产、净资产双双突破150亿元大关,开业两年多来资本增值超过30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超过17亿元,保持在理财同业前列。
二是新产品规模再创新高。截至2021年末,农银理财自主及受托管理的全口径产品规模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其中新规净值型产品突破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000多亿元,净值化占比近90%,保本产品已全部清零。
三是投资管理稳中求进。目前我们的资产配置仍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占比保持在七成以上,同时公募基金及权益类投资占比也在稳步提升。从全年看,累计为客户实现了超过600亿元的投资收益。
四是风险管理成效良好。截至2021年末,我们新产品所投的理财资产均为正常类,盯市债券、含权益策略委外及公募基金整体均维持正收益,确保全年已兑付的理财产品无一“破净”。
《21世纪》:在新的发展阶段“轻装上阵”,农银理财有何具体发展计划和目标?
马曙光:农银理财将重点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继续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立足农业银行战略定位,贯彻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提升对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持续加大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投资力度,彰显农银理财特色。
二是持续丰富服务手段,构建服务生态。稳步扩大投资范围,通过权益资产投资提升直接融资作用;丰富产品谱系,做好投资者陪伴,解决服务单一的问题;拓展销售渠道,在传统渠道优势基础上,开拓多元化数字渠道,铺设他行代销渠道,尤其是抓好中小银行渠道。
三是着力提升投研能力,助力共同富裕。立足稳健收益、绝对收益的发展理念,坚持“流动性优先、运作稳健、资产安全、收益可比”的运作理念,始终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持续为广大客户创造稳定的投资收益。
银行理财市场全面重塑,走入“真”净值时代。-视觉中国
养老理财产品计划在所有试点地区同步发售
《21世纪》:2月25日银保监会公布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围的消息,农银理财成功入选。请问农银理财的首发产品将有何特色?试点地区选择上有何安排?
马曙光:我们计划首发的养老理财产品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真正体现“养老”属性,重点突出以下特色:
一是鼓励长期投资。养老理财产品期限拟设计为5年以上,并鼓励投资者按照退休年龄选择产品持有期,以引导客户进行长期投资。
二是强化风险保障。设置“收益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三重风险保障机制,并辅以非母行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措施,为客户的养老资金安全保驾护航。
三是稳健投资运作。养老理财产品将采用目标风险、目标日期等投资策略,不断优化大类资产配置,以持续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满足投资者长期养老需求。
四是践行普惠原则。将通过设置低起点金额、最优惠的投资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托管费率,不收取超额业绩报酬等方式降低养老理财客户投资成本,让利于更广大的投资者,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五是灵活功能设计。例如,我们的养老理财产品将提供分红功能,以提升客户体验。最后,为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覆盖面,我们首发的养老理财产品计划在银保监会目前允许的所有试点地区同步发售。
“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应付出更大努力
《21世纪》:你如何看待今年初银行理财新成立产品“破净”增多这一现象?从行业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反映出哪些问题?
马曙光: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一时间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估值方法发生转变。开展理财业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资管新规关于金融工具估值核算的相关规定,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确认和计量理财产品的净值,通过理财产品净值变化及时反映投资运作成果,产品的净值波动将变得比以前更加敏感。
二是部分新发产品积累的收益“安全垫”相对不足。以农银理财为例,虽然我们的存续产品整体运作稳健,平均净值均在1以上,但仍有极少数破净产品,主要因为处于建仓期,底层资产积累的收益有限;在近期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下,产品净值跌幅放大,导致部分产品净值阶段性下行至1以下,但破净幅度极低。
三是近期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幅度较大。受全球流动性趋紧、地缘冲突、变异病毒快速扩散等多重因素影响,股市出现了恐慌性杀跌。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快速抬升,各种因素叠加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一定回撤,甚至跌破净值。
从整个行业来看,随着2022年银行理财迈入“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要想继续在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之间做到有效平衡,持续为广大客户创造正向财产性收入,还需要加大向先进资管同业的学习力度,在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同时建立更加有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来留住核心人才,确保理财投资行稳致远。
《21世纪》:据南财理财通数据统计,年初混合类理财净值表现较差,但农银理财的产品平均收益率表现是理财公司中最好的。此外农银理财去年“到期产品兑付无一破净”。你认为做到这样的业绩表现,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马曙光: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在净值管理方面,我们真正坚持了稳健的投资风格和严格的风控措施。
第一,坚持审慎的风险偏好。作为农业银行全资子公司,我们遵循与母行一致的、审慎的风险偏好,贯彻集团一体化各项风险管控要求,确保风险底线不突破。
第二,严把投资准入关。我们对投资主体与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定期评估更新。
第三,实行资产扎口管理模式。我们对各类理财资产都指定了投资部门进行流程扎口,理财资金在投向同一类资产时能够做到同一个风控标准、同一个资金出口。
其次,在业绩表现方面,我们积极稳妥地拓展自己的投资能力圈,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也为市场所验证。
第一,加快投研能力“补短板”建设。在宏观与大类资产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去年建立了行业与股票、基金与量化两支研究团队,“宏观-策略-行业-标的”自上而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已初步建立。
第二,比较准确地研判了去年的宏观与大类资产走势。我们的高管层按季、按月召开投资策略会,研究、投资、交易、产品、风控等部门共同参与,对下一阶段市场走势与投资策略进行研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稳步扩大可投标的范围。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公募REITS、可转债、纯债基金等固定收益投资方案,同时不断创新权益投资策略,去年我们的权益委外策略年化收益率达到两位数,显著高于非货公募基金全年的整体收益水平。
风险因素释放后市场信心将再次回归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各方冲突加剧的当下,对于普通人,你有哪些投资建议?
马曙光:我们都知道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因此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充分说明了中央的战略定力和决心。
当前我国经济除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外,还面临两个新的挑战:一是地缘冲突事态发展超出大家的预期,国际能源、农产品(000061)、部分金属等初级产品供应链承压,加上疫情引发的供给缺口短期内难以消除,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扰动,全球可能面临“滞胀”风险。二是随着全球各国逐步放开管控措施,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这给全年的稳增长,尤其是稳就业、稳消费带来了新的压力。
对于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任何一个投资者而言,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时度势。在这样一个行情分化的市场环境下,个人建议普通投资者短期内还是“现金为王”,待市场形势比较明朗之后,基于自己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对均衡地配置现金、理财、基金等资产,同时要适当降低今年的收益预期。
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中央到部委的稳增长、保民生相关支持政策正在接连出台,尤其是财政支持下的基建投资与减税降费将是重点发力方向,等到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企稳、企业效益回升,以及前期风险因素基本释放的时候,市场信心将会再次回归。
(作者:杨希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