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等:银行理财逐步迈入“真净值”时代

2022-04-27 18:29:28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4月27日电 题:银行理财逐步迈入“真净值”时代

作者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周冠南 华创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银行理财作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积极转型,2022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期待理财市场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银行理财转型取得重要进展

资管新规三年过渡期满后,银行理财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存量业务整改基本完成,规范“底层资产不清晰、非标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90天以内的短期封闭式理财规模基本清零,而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由138天大幅增加至481天,非标投资的占比和规模持续压降;二是打破刚兑目标初步实现,保本理财全部清零,预期收益型产品持续压降、净值型产品不断发行,净值化率达到92.97%;三是有效减少资金空转,支持理财服务实体,同业理财规模大幅下降,占全部理财比重不到0.2%,多层嵌套的现象大幅消除,与此同时,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规模企稳后持续上升,2021年末规模约25万亿元,占总资产近80%。

除了存量业务整改,银行理财不断丰富产品体系,结合投资人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积极创设各类创新产品,配置化、绿色化的趋势较为显著。

一方面,银行理财积极探索对于传统刚兑型理财的替代产品,立足于银行的资金和渠道优势,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路分散风险、提高产品收益,FOF型理财和“固收+”理财快速发展。2021年末银行及理财公司共存续FOF型理财产品215只,存续规模1536亿元,同比增长61.34%;以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理财公司是FOF型产品发行主力,占比在70%附近。此外,银行理财通过发挥其在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债权受(收)益权等非标资产方面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投研优势,以及借助外部机构权益投资端的积累,积极布局广义“固收+”产品,在匹配“低风险偏好、稳健收益”投资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收益弹性,2021年“固收+”理财产品新增0.87万支,总存续产品数量在2万支附近。

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银行理财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投资。2021年ESG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超1200亿元,大幅超过2020末的存续规模287亿元,其中累计募集ESG主题理财产品超600亿元,募集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主题理财产品超600亿元。理财公司通过投资绿色资产、发行ESG产品、编制ESG指数、开发ESG评价体系和数据体系等方式积极建设ESG投资理念;2021年全部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200亿元,投向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200亿元。

银行理财逐步迈入“真净值”时代

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但过渡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理财转型的结束,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仍在继续深化。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银行理财大力发展现金管理类、半年以上的定开理财产品,两类产品以净值化管理但可用摊余成本法计量,利用估值技术降低产品净值波动,实质上可以说是偏离了净值化转型想要实现打破刚兑预期的初衷。

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内临时性的政策安排将随过渡期结束而逐步终止,现金管理产品需参照货币基金的监管要求进行整改,其余多数理财产品将以市值法计量,部分理财公司开始建立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的净值计量体系,理财开始逐步迈入“真净值”时代。

净值化转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发展需要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特征,对内提升投研能力、对外增强机构合作,并尝试推动开放的理财模式,推动自身及资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资管行业的净值化转型使得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甚至破净现象将成为常态,2022年3月股债市场大幅下跌,导致理财产品破净数量高峰期时超过2000支,全市场破净率快速突破8%,中净值化程度更高的理财公司产品破净率突破17%,由于银行理财投资者大多数风险偏好较低,对产品破净的接受度较低,导致理财市场出现了集中的产品赎回现象,开放式净值型理财规模小幅下降。

净值化转型背后是对资产管理机构投研能力的高要求,银行理财需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产品运作管理能力。一是强化投研团队、体系建设,通过自建投研团队、多元化薪酬激励机制、科技赋能优化投资流程等方式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二是积极借助外部机构的投研优势,通过FOF/MOM、基金专户、投资顾问等模式开展外部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并在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构建基于投资者需求和个性化服务的销售体系,有效识别投资者风险偏好、针对性设计相关产品,并持续支持投资者把握好净值化趋势,强化长期投资理念。(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实习生 李佳文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