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年」启程,银行如何打好「开局牌」?

2022-05-06 17:08:00 馨金融 微信号 

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给银行业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开局」之年的大胆探索与基础夯实还是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为银行带来更多的「确定性」。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2021年的财报季已经收官,尽管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同一个关键词——开局。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虽然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新冠病毒的阴霾尚未散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供给冲击等多重压力,但「十四五」规划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勾勒了更加清晰的蓝图,稳步迈向共同富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社会经济的「血脉」,银行战略的制定、业务的周期波动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在银行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既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又要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还要推动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环境和社会经济目标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如何在新五年里打好「开局牌」显得格外重要。其视角既要深度聚焦于内,又要全面打开向外,在发挥优势、深耕特色的同时,踏准市场节奏,打造多元增长极。

以近期发布财报的华夏银行(600015)为例,2021年,华夏银行制定并发布了2021-2025年发展规划:以综合金融服务巩固对公业务基础地位,着力提升数字化和零售业务发展新动力(310328),着力打造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发展新特色,着力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发展新高地。

而从结果来看,华夏银行的确打出了一手不错的「开局牌」。年报显示,其2021年,华夏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长8.13%至3.68万亿;全年实现净利润239.03亿元,同比增长10.83%;与此同时,其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和区域结构持续优化。

1

重点突破「精细化」

对于国内绝大多数银行而言,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是三条核心业务线,但基于自身定位、资源禀赋、区域特点等的不同,银行还是要形成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尤其是眼下,国内银行业已经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从2017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长率已经步入个位数时代,高速增长的市场红利期已经成为过去式;另一方面,在疫情冲击带来的连锁反应下,银行也必须适应客户习惯与市场需求的剧烈转变,将更多精力倾注到「精细化」运营上,以此构建新的增长动能。

从华夏银行的实践来看,立足于过往的发展历程与资源禀赋,对公业务依然是新阶段不可动摇的发展基础,但着眼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变,从监管导向到市场需求都出现了新趋势,由此也带来了银行业务模式甚至是商业模式的调整。

比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持续深入推进。

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百十万千」的培育目标,即在「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小巨人」企业和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今年3月,「专精特新」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而最新披露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些「卡脖子」的高技术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维持了较高速的增长,这背后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和助力。但与传统产业相比,这些新兴产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周期与发展逻辑,这也使得金融机构必须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脚步。

面对正处于剧烈转折和持续爆发的市场,华夏银行对客户结构和与服务方式进行了调整与升级。具体包括:

建立和完善「行业+客户」的经营体系,加强对客群的专业化运营;

深化「商行+投行」协同服务模式,立足于FPA(客户融资总量)视角,提升对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构建「平台+场景」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在国际结算、结售汇和贸易融资等业务上实现稳步增长。

以华夏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来看,为了增加居民多元收入、助力共富目标的实现,华夏银行进一步完善消费金融、养老金融等服务体系,并推出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双品牌。2021年,该行发布了国内首只新经济股债轮动指数,上线市场全量养老FOF公募基金,并定制首发优势养老FOF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银行各业务板块之间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发挥板块协同合力,将金融产品、服务、场景等资源融合。

通过公私联动实现批量获客,加强金融市场业务条线内外部联动,推动托管产品创新,加速理财公司投研体系构建和特色产品创新,进而提升零售综合服务能力,向零售客户提供「1+N」立体式和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

2

数字化融入「骨血」

银行要构建差异化优势,要推动业务重构与服务升级,「数字化」能力的提升是一门必修课。这是市场的现实需求,更是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但数字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从基础设施构筑、到工具完善,再到体制机制建设,最终银行需要将「数字化」转型融入骨血,让每一个条业务线都有足够的数字化力量支撑,让数量庞大的网点与员工真正拥有「数字化」思维。

从顶层设计来看,华夏银行在新阶段里专门制定了数字科技转型五年行动方案,以产业数字生态、消费数字生态作为两条主线,实施数据治理等七大工程,全面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年报显示,华夏银行2021年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长13.66%,在营收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落实到业务上,随着业务数字化经营、数据基础能力、科技支撑及企业敏捷组织建设破局见效,华夏银行的数字化能力横向辐射各条线、子企业,纵向贯穿总分支,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全面支撑。

在对公业务方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本就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但能够真正将数字化能力转化为服务能力则需要更加全面的考量。

以华夏银行的实践来看,其将产业链生态圈建设作为一大突破口,推出全链路新金融服务方案。

以先进制造类垂直链条为例,华夏银行围绕上、中、下游各生态参与方的经营痛点,针对上游供应商的资金需求,提供订单融资、数字保理、数字产品池等数字化融资服务;针对下游采购商的融资需求提供相关数字信贷服务;为核心企业提供资金归集、现金管理、代发工资等产品。

这种创新服务模式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以数字化能力突破单一主体单点授信的局限性,从全链条视角穿透采购、生产、仓储及销售各环节生态,依托金融科技构建的交叉验证企业真实交易背景,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形成更加智能的金融风险防控及管理能力。

此外,在服务服务小微企业、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方面,华夏银行将「华夏银行普惠民企通」进行升级,上线多项标准化小微产品,在疫情带来的特殊环境下提升「无接触」服务能力,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年报显示,2021年,华夏银行「两增」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3.69%。

其实,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过去几年里,整个银行业都在努力提升服务、管理、运营和风控效率,通过构建「网点+APP+生态」全渠道服务体系,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和关键旅程的重点需求提供多样化增值服务,而其中的主线依然是数字化。

典型如前述华夏银行构建的「1+N」立体式和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就需要银行掌握更加精细的用户画像,洞察用户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解决方案。

其中,作为线上触达客户的「主阵地」,华夏银行2021年个人手机银行累计客户达到2289.19万户,平均月活客户达到366.60万户,比上年增长36.35%,华彩生活APP累计注册用户比上年末增长47.54%。

基于消费金融、支付等业务带来的丰富场景建设,平台可以与用户间建立起更紧密的链接关系,进而提供千人千面的营销与服务方案。而在线下,网点智能化转型和企业级流程重构也在加速推进,协力推进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提升。

3

打造多元增长极

开局之年的结束,意味着银行新阶段的战略落地迈向「深水区」。

眼下,疫情带来的阴霾仍未散去。面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银行既需要守住风险底线,更要打造多元化的新增长极,才能在周期波动中保持稳健发展。

对于华夏银行而言,此前的布局与落子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典型如「三区、两线、多点」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未来华夏银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其中,「三区」主要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线」则是京广线和京沪线沿线。

作为在国家战略中承担着关键职责的重点区域,「三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和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然,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他们对金融服务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技术能力还是产品创新等其他方面。

为此,华夏银行按照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的思路,为他们制定了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实行差异化管理。

比如京津冀地区以「融入当地主流、推动经营转型」为主线,对公加大对重点企业和冬奥会建设的金融支持,零售推进京津冀个人金融服务「同城化」;长三角区域健全区域一体化体制;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推进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这些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也为华夏银行打造了新的「增长极」。年报显示,2021年,华夏银行「三区」分行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79%,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99%。

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也在年报中强调,2022年,华夏银行将坚守主责主业实现「准」,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推动「三区」分行加快发展、「两线、多点」分行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ESG、绿色金融等新赛道的崛起,华夏银行也在过去一年里持续投入,在创新业务上建立起先发优势。

比如,借助产业生态圈和区域深耕的发展优势,华夏银行的碳金融服务创新取得突破——通过构建碳金融服务生态圈,成功落地银行业首笔碳远期交易保函业务,并成为全国碳市场首批资金结算行。

此外,2021年,华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5.79%,绿色投资业务余额达到142.63亿元人民币;全年参与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4笔,金额共计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大势,华夏银行还通过全资子公司华夏理财在ESG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后者自成立起便设立了独立的ESG事业部,通过产品输出、投资融合、研究导入、机制支撑等措施,构建了华夏理财「ESG全融合」体系。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华夏理财ESG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规模超260亿元,理财管理体系全面完成ESG融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 ,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给银行业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开局」之年的大胆探索与基础夯实还是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为银行带来更多的「确定性」——适应环境的能力、面对市场的信心、更具潜力的赛道。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馨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