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 开展碳核算发展碳金融

2022-05-13 16:08: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德尚玉

  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答记者问时表示,下一步,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陈雨露表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碳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标准已经正式发布。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环境信息披露还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其实有各种披露标准,包括国际倡议,负责任银行,赤道原则等。建议充分考虑我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披露框架。对于不同体量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应当秉持“因行施策”的原则。

  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披露框架

  2017年12月,包括工商银行兴业银行(601166)、汇丰银行等在内的中英10家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了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项目。

  2021年,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行业标准,从治理结构、政策制度、产品与服务创新、风险管理、风险量化、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披露内容提出建议。

  据央行公开信息,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200余家金融机构已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

  湖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自2018年起开始探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由点及面、分层分类逐步深化披露试点。2022年,湖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启动环境信息披露工作。

  基于目前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还没有统一标准, 那么披露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和指标?

  中国银行(601988)研究院研究员汪惠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应包括金融机构对环境相关议题的管理框架、针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开展的评估和管理架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情况、绿色金融相关研究及创新、绿色金融绩效、绿色运行情况等。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陈亚芹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从兴业银行自身实践看,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12年开展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工作,主要涉及三大披露维度: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金融业务,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赤道原则实践),围绕三大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披露。

  对于未来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趋势,陈亚芹建议充分考虑我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披露框架。例如,结合环保法律法规和重点区域污染防治政策落实工作开展披露,结合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内容进行对标披露,结合产业部门对重点排放产业要求、环境权益交易(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实际量化披露信息等。

  不同体量金融机构分类披露

  《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明确覆盖商业银行、资管机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四类机构,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打下了基础。

  不同金融机构如何编制自身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根据湖州的实践,因为不同类型的银行业务结构不同,在环境信息披露当中,在经营业务过程当中,涉及的环境风险也不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因为各个地区业务结构不一样,各不同类型银行的业务复杂性不同,披露要求也会有差异。

  曾刚建议,大型银行要根据自身情况强化特定问题分析,通过信息披露强化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若中小型银行业务相对简单,可套用相应环境信息披露标准模板。

  在陈亚芹看来,目前金融机构编制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包括披露能力待提升、所需方法和数据待完善等局限。由于不同机构的关注方向和技术指标差异,披露维度的一致性和定量数据的可比性不足,环境测算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哪些难点需要突破?汪惠青认为,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金融机构缺乏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内生动力,需要通过监管、引导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此外,目前国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全面的环境信息,在进行风险评估、监测和披露的过程中面临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表现。

  碳核算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基础

  企业的碳核算数据和方法是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压力测试、环境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工作的数据基础,碳核算数据的质量会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表现。

  “企业的碳核算很重要,银行不光要核算自己的碳排放,还要核算客户的碳排放,评估客户的环境风险,这也是最困难的一点。会涉及未来客户的减排信息,又涉及转型金融中的贷款评审依据,所以银行客户也就是企业的减排效果如何,是一个比较有挑战的工作。”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曾刚进一步解释,碳账户的建立对未来实现企业减排非常有帮助。尤其转型金融,要支持这些高排放的企业,所以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碳账户,然后对减排情况进行评估,进行相关风险的监控。这个对银行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其实,最难的还是在业务层面环境风险的评估,这需要较长的过程,很多方法也是需要长期探讨的。

  汪惠青建议,金融机构一方面是要重视基础方法学的研究,通过开展碳核算相关方法的研究,探索开发适合金融机构自身的碳核算方法学。并据此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碳核算工具,以缓解当前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面临的基础数据缺失问题。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快碳数据库建设,盘活和利用好现有数据,积极整合官方数据资源,扩充数据获得渠道并主动进行搜集、整合、校对工作,提高基础数据的有效性,并积极推动金融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监管和共享平台的搭建工作。

  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布局碳金融领域,丰富了市场参与主体,但当前中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今年4月12日,证监会发布了《碳金融产品》,明确提出了4项金融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了碳金融产品的发展。

  《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引导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

  如何通过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陈亚芹认为,碳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要为企业或个人的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并增加其流动性与可变现能力,从而体现控碳减排的市场价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围绕碳市场、碳资产开展碳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打造碳金融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是推动市场化方式实现控碳减排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王晓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