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19日讯(记者,姜樊),“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解决民生就业的主力军,也是受新冠疫情冲击更大、资金紧张问题更为突出的一类群体。”在第284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信银行(601998)行长放合英表示,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要稳住中小微市场主体。
为了让小微企业渡过疫情的艰难时刻,银行业正多措并举提升助企纾困质效,并打出了抗疫的“组合拳”:一方面,各家银行快速响应,加大了普惠性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为重点领域的企业送去流动资金“及时雨”;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打底”,为精准纾困保驾护航。
加大纾困帮扶力度
小微企业一头连着千行百业,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小微活,就业就旺,经济就兴。在疫情散发频发地区,对从事“菜篮子”“米袋子”等物资生产、配送的小微企业,及时解决订货量激增导致的资金周转问题。银行的纾困资金需要提速响应,以解决这些企业的燃眉之急。
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表示,在疫情期间,工行上海、吉林等分行专门制定服务方案,为农产品(000061)和生活物资保供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运用续贷、展期、再融资、宽限期、还款计划调整等多种方式,主动做好资金到期接续服务,确保资金不“断档”。浙江仙居等地的分行推出“杨梅贷”等创新产品,为农产品种植户提供全链条的数字化金融服务。疫情发生以来,工行已累计为26.5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涉及贷款本金超4000亿元;今年以来,已经为3.1万户办理延期还本682亿元。
廖林介绍,工行将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性服务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前对接客户到期融资,加强接续资金支持。对出租车、网约车、货车司机和网店店主等灵活就业群体,加大经营性贷款支持力度。对参加疫情防控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员,提供延期还款、协商还款、征信保护、停催停扣等服务措施。
股份制银行亦在在疫情期间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投入。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介绍,今年一季度末,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已经近4000亿元,比年初增长321亿元;该行普惠金融的有贷户超过20万户,较年初增长2万户。中信银行在小微企业“下沉扩面”上下功夫,一季度新增首贷户2439户,占新投放贷款客户近20%。
“疫情以来,中信银行从稳定市场、提振信心出发,全力支持实体企业防疫抗疫。”方合英表示,该行对分支行投放防疫抗疫贷款给予专项补贴,单笔贷款补贴最高达50个BP,两年来涉及补贴的贷款本金1200多亿元。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消费、医药卫生、物流运输、民生保供等重点行业的贷款,主动采取展期、无还本续贷、借新还旧等方式,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去年中信银行为超过9000户企业累计延期还本付息250多亿元,今年以来累计为近2000户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50多亿元。
金融科技让纾困资金精准直达
对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纾困,对于银行的风控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传统银行风控模型中,这些小微企业很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功、快速地拿到纾困资金。
“之所以银行敢‘下沉扩面’,又能够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金融科技的创新和运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合英直言,银行做普惠金融靠的是“金融+科技”的双驱动,通过科技赋能锻造小微企业的“精品服务”。
方合英介绍,中信银行打造了一套契合小微企业特点的数字化产品体系,通过线上化服务渠道和智能化风控平台,实现了小微企业融资从申请、审批、放款、还款全流程“无接触”服务。“中信易贷”产品就是用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解小微企业融资之难和手续之繁,把供应链上的“大数据”盘活成为小微企业的“好信用”,对不同类型企业“好不好贷”,让“数据”说话。
廖林亦表示,数字提能是确保资金精准直达的重要因素。银行只有通过不断丰富“数字普惠”服务体系,聚焦市场主体“心之所盼”,畅通“线上化、一站式、非接触”服务渠道,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等贷款模式,才能更好服务小微企业“短急频小”资金需求。
据了解,结合企业经营场景,工行推出“抗疫贷”、“开工贷”、“物流贷”、“租金贷”等产品,提供高效融资解决方案。借力供应链核心企业数据和信用,向上下游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帮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方面是工行优势,因为我们大客户多。目前,已落地农业、医疗、物流等行业数字供应链2300余条。
此外,廖林还表示,下一步工行还将开展“普百业、惠万千”专项服务行动。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供给,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占比和首贷户数量继续提升。严格落实减费让利要求,杜绝违规收费和变相转嫁服务成本,保持普惠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同时,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发挥数字普惠优势,创新改造金融产品,做好制造业、科技创新、外资外贸、乡村振兴等领域小微金融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