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资产质量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7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甘肃银行、中原银行、武汉农商行、富滇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将不良资产处置由被动化为主动,通过公开市场拍卖、转让债权等手段加大处置力度。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不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明显上升,亦有多位银行业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现出对不良资产承压的担忧。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应加大处置方式创新力度,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转让、不良证券化等方式化解风险。
“公开”处置不良资产
当前银行核销不良资产的方式呈现“多点开花”态势,除了传统的核销、清收等,公开挂牌拍卖、转让债权也成为常态。7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甘肃银行、中原银行、武汉农商行、富滇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7月3日,甘肃银行发布公告称,将透过公开竞价方式处置两批债权资产,本金余额及利息合计约17.46亿元。完成公开竞价评选程序后,甘肃银行确认甘肃资管为竞价胜出方。已在今年6月30日与甘肃资管签订资产转让合同,甘肃银行同意将其依法享有的载列于有关资产转让合同的债权资产以总代价5.284亿元转让予甘肃资管。
甘肃银行表示,资产转让合同的订立及债权资产转让所得的款项将用以缓解该行承担的不良资产的现有压力,激活该行信贷存量,同时这也是盘活信贷资源及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解决办法。
无独有偶,中原银行近期也通过阿里司法拍卖平台公开处置多位自然人的不良债权资产项目,参与此次不良债权的同一竞买人或同一实际控制人参与竞拍的项目不得超过2笔。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述债权大部分都是房产抵押类贷款,银行通过非批量的方式进行转让,一个参与主体只能购买2笔,个人及公司均可以购买”。
挂牌批量“打包”出售不良资产也成为银行热衷的方式。7月4日,武汉农商行营业部在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拟对不良资产进行公开转让,本次拟转让不良资产笔数共3笔,户数共3户,截至5月31日,不良资产金额共约5536.59万元。更早之前,富滇银行也同样发布《不良信贷资产转让预公告》拟转让不信贷良资产户数共25户,截至5月20日,不良信贷资产本息余额合计约为3.44亿元。
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近年来部分银行采取公开、多元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助于推动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发展,提升银行风险处置能力,有效防范潜在局部系统性风险,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等。
中小银行不良清收难度大
在疫情影响下,银行业风险防控水平以及资产质量等核心指标备受业内关注。从银保监会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来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2022年一季度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653亿元;不良贷款率1.69%,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虽然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少银行业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均对银行资产质量表现了担忧。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提到,疫情期间银行均加大了让利实体经济的力度,信贷扩张,但不良贷款的暴露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未来不排除有攀升的可能。
为了缓解不良贷款暴露潜在的风险,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提到,“我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方式已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主要包括直接催收、诉讼(仲裁)追偿、委托代理追偿、破产清偿、以资抵债、债权减免、不良贷款重组、不良资产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及不良资产核销等”。
另一位国有大行人士提到,“为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除了通过追偿、诉法诉讼,将不良资产转给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之外,我行还进一步加强了资产的清查核算密切关注贷款动向,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资产积极处置”。
一些银行还设立了清收处置中心。贵阳银行(601997)近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称,该行总行成立了不良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分支机构设立了清收处置中心,配备熟悉信贷业务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人员开展清收工作,同时专门制定了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奖惩办法,调动清收处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更大,普惠金融业务占比更大的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可能会更高,在此背景下,虚假处置不良贷款、违规转让不良资产等乱象频出,银行“花式”掩盖不良资产的手段已引起监管部门的警觉。近日,审计署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薄弱等情况,其中,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不良资产1709.62亿元。
“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面临清收难度大、成本高,处置方式和渠道不够多元,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缺乏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团队,不良考核处置机制不够完善等。”周茂华直言,整体看,受近年来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环境变化,部分区域和行业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和挑战,导致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压力有所增大,一些不良资产有所暴露,但从统计数据看,面临经营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占比不高,随着经济稳步恢复,国内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风险处置力度,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整体可控。
应进一步拓宽不良处置渠道
当前,银行不良资产剥离需求相当迫切,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日前表示,“银保监会非常重视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的健康发展。过去五年累计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贷款5.3万亿元,力度非常大”。在化解不良资产和相关风险方面,银保监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坚持改革化险一体推进,统筹推进中小银行的改革和化险;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多渠道补充资本;完善公司治理;强化科技赋能,促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用科技手段来巩固中小银行在支农支小领域的传统优势等多种方式。
顺应监管指导,银行在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也有了更多可能。一位城商行信贷部门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对银行来说,应着力推动智能风控体系建设,以平衡风险、资本、收益为目标,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完善统一授信政策,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规范强化贷后管理,全方位提高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流程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稳步调整资产结构,全面加强增量风险防控,严格资产风险分类标准,积极处置出清存量风险的同时,持续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稳步夯实拨备基础,进一步增强风险抵补和损失吸收能力。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统一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基本原则、底线和要求,筑牢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在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看来,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应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战略定位,若是为了达到合规要求,处置就可以以稳定、可行为主;若是为了改善银行资产结构、资产质量,这种情况下处置的策略可以有更多创新思路,例如和债务方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中小机构之间的兼并重组,来提升新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通过更低成本的融资来使得不良贷款变为正常状态的贷款。
“应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拓宽不良处置渠道,提升处置效率,同时银行应加大处置方式创新,例如进行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转让、不良证券化等方式。”周茂华如是说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