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32家机构受罚9794.89万元 非银支付平台多管齐下健全反洗钱风控框架

2022-07-16 21:28: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陈植 上海报道 相关部门对支付领域反洗钱的从严监管力度,正持续升温。

央行各分支机构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央行相关部门针对第三方支付领域共计发出36张罚单,32家支付机构被处罚金额达到9794.89万元。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处罚金额,这两个数值较去年同期均有增长。

记者注意到,在上半年受罚的32家支付机构里,仅有少数涉及违反备付金管理规定、违反特约商户实名制审核管理规定等单条违法,多数受罚机构均因多项违规行为遭遇处罚。其中,违规行为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客户身份识别”、“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均与商户管理和反洗钱监管密切相关。

“这预示着央行相关部门正在持续强化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反洗钱监管,不断督促第三方支付机构持续健全反洗钱风控制度以提升合规运营能力。”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合规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因反洗钱风控操作存在疏漏,今年以来约156家银行机构因反洗钱违规行为受罚约1.6亿元,超过去年全年(2.61亿元)的60%。

在业内人士看来,反洗钱罚单持续增加背后,一方面源于监管部门持续加码反洗钱从严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与部分金融机构落实反洗钱风控工作存在一定客观困难“息息相关”。

具体而言,今年6月央行发布的《2021年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总体情况》显示,2021年人民银行全系统共开展159项反洗钱专项执法检查、476项含反洗钱内容的综合执法检查和3项涉案机构的行政处罚调查,完成对401家违规机构的处罚,罚款金额共3.21亿元,对759名违规个人罚款1936万元,两项罚款合计3.41亿元。

随着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反洗钱专项执法检查与综合执法检查,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违规行为被及时“彻查”,无形间导致相关部门罚单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部分金融机构在落实反洗钱规定方面也存在着某些客观困难。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近年众多非银行互联网支付机构普遍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和组织架构,自主开发或引进可疑交易监测系统,督促员工主动增强反洗钱风控的合规意识,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他们仍遇到某些操作瓶颈,一是在数字经济环境下,非银行互联网支付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商户或个体户,普遍存在覆盖区域广、商户经营分散等问题,加之疫情因素,导致这些非银行互联网支付机构对这些小微商户的线下巡检(核实商户各项信息真实性与贸易背景客观性)存在某些困难;二是相比银行机构,非银行互联网支付机构仍然较难获取商户的某些外部公开信息,导致他们无法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判断某些商户是否存在涉嫌洗钱性质的交易行为。

“此外,某些小微商户对非银行互联网支付机构的信息保密能力有所顾虑,不大愿向我们提供完整的商户数据信息,导致我们有时也很难构建完整的客户画像与资金流向,通过构建跟踪资金流向与商户人际关系的知识图谱判断他们是否存在洗钱违规行为。”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合规部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尽早解决这些短板痛点,目前他所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正与数据服务机构合作,通过隐私计算等科技赋能,进一步健全小微商户的数据信息完整度以更精准识别他们是否涉嫌洗钱违规行为,此外他们正采购大量涉嫌洗钱的账户名单数据,一旦发现相关可疑资金转移交易就迅速汇报给金融监管部门。

多位支付领域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互联网支付的普及,它一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快捷、便利的支付体验,另一方面也因账户信息核实难度较大,被某些违规资金交易所利用,令非银行互联网支付机构同样面临与银行机构类似的洗钱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通过“以罚促改”,既能督促众多非银行互联网支付机构迅速强化反洗钱风控措施,堵住自身的洗钱监管疏漏,遏制这类违规行为持续发生,又能通过对平台企业金融活动落实常态化监管,持续提升平台企业的反洗钱等合规经营意识,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有利于平台经济的行稳致远。

(作者:陈植 编辑:周鹏峰)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